密码:

刘忠范:让科研与企业同乘“一条船”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研究队伍。我国还拥有全球最活跃的企业。这两个方面单独看都挺好,但合在一起就会发现,这两大板块之间并未形成良好协同效应,表现为非常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量的科技资源浪费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导致多数企业只能参与中低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刘忠范一直在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试点“研发代工”,打造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什么是“研发代工”?刘忠范介绍说,与传统的加工制造领域的“代工生产”不同,“研发代工”是由科技研发机构针对特定企业的技术需求,组建由高水平专业人员构成的专门研发团队,面向市场需求开展订制化的技术研发。

在刘忠范看来,“研发代工方”与“企业方”通过全过程利益捆绑,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的无缝衔接,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途径。“这个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缺少核心竞争力的难题,也能有效解决我国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严重、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最重要的是‘研发代工方’专注于技术研发,‘企业方’专注于产业化和市场开拓,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回避了‘教授办企业’的诸多问题。”

但毕竟“研发代工”属于创新模式,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刘忠范建议,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代工”试点,由政府主导,选择若干典型的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石墨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成立由高校或科研院所、企业或行业组织共同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代工”模式的试点工作。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政策,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税收等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由于对北京的科技资源了然于胸,刘忠范还建议在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中引入“研发代工”模式,通过“研发代工”模式,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与企业整合,建立若干大型高科技产业研发平台,开拓具有北京和雄安特色的“研发总部经济”。(本报记者;包松娅 刊载于《人民政协报》2018-03-10期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