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全社力量,继续抓好统筹城乡发展、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等长期调研课题。”河北代表许皞对韩启德主席在九三学社“十大”所作的报告中的这部分内容印象深刻。
许皞是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他与农村、农民、农业已经打了27年交道。
“立身土地资源,多学科融合与嫁接符合自己的知识结构。”
21年前,年仅28岁的许皞就主持雄县农业区域综合治理试验站的工作,试验站的项目涉及9个专业、16个研究子项。在这个岗位上,收割了北方第一把冬韭菜,采摘了淮河以北地区第一根冬黄瓜。此后,他又主持了白洋淀周边区域和黑龙港流域综合实验课题。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立身土地资源,多学科融合与嫁接更符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喜欢“大兵团、多兵种”开展综合性课题试验。
“课题越大越复杂,我就越兴奋。一旦把矛盾、关系理清了,一些工作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任何单项技术都有自身的缺陷,只有将这些技术资源综合起来高效利用,才能发挥作用。“菜要种多少,粮要种多少,如何互补,这些问题都要统筹考虑”,许皞说。
谈到韩主席做的报告,许皞说“推动低碳农村建设,应作为我社助力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实施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低碳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到材料、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大工程。这个大工程刺激到了许皞开展综合性课题研究的兴奋点,也是他谋划新的综合性课题过程中精确瞄准的目标。
许皞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低碳农村建设开展一些列调研,把推动政策法规制定、加强宣传作为参政议政的重点。
要了解农民,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和结合点
“农业技术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让农民乐意接受,而其中关键的关键在于让农民得到实惠。”许皞主持的农业区域综合治理课题,与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是一项重要内容,关键是要了解农民,要让他们了解农业区域综合治理与自身的利益有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初,许皞挑选了雄县昝岗镇一个村里最穷的10户农民,要把他们扶壮。也就是从那时起,许皞了解了农民的利益诉求、行为习惯和表达方式,这是他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宝贵经验。
“每天晚上到农民家里,坐在炕头上一点一点聊,然后再对症下药,再聊。”
“冬天大棚里摘下的黄瓜,拿到市里,一斤16块钱,顶花带刺,一小箱20斤一早起就卖完了。我那时一个月的工资才80多块钱,”许皞反问道,“农民能不高兴么?”
讲起农民收到的实惠,许皞也变得格外兴奋。“最早推广冬季菜花的时候,卖菜花拿回来的钱比拿出去买的菜花还要重。”
现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低碳农村建设,虽然与以往推广的农业技术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要了解农民,要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和结合点。许皞认为,政府的引导和约束,有助于其他行业对低碳农村建设的支持。
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主体,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农民的利益,也就成了许皞顺利开展农业区域综合课题的法宝,这也是他在长期与农民打交道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结。这种情结不仅朴素而且深沉。
人虽然还在参加九三学社“十大”,许皞的心却挂念着耕耘劳作的父老乡亲。
这是责任的担当;这是使命的使然……(徐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