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代表风采
“医学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应该是温暖人心的科学”
发布日期:2012-10-15来源:九三学社上海市委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九三学社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社上海市委副主委葛均波拥有众多的职务和头衔——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但他最看重的还是医者和科学家的身份,以医术温暖他人,以严谨探索未知,他总说:“医学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应该是温暖人心的科学。”

1988年,葛均波在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被派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跟随其导师艾倍尔先生到埃森大学医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并于1995年担任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1997年,他发现的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半月现象”,成为公认的心肌桥诊断标准。

1999年4月,葛均波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举家回国。如今,他的名字和众多“全国首例”“上海第一”联系在一起:国内首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国内首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上海地区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他带领团队创建了华东地区第一条通过紧急介入手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现在中山医院也已成为全国最好的心脏移植手术中心。

葛均波从事的是心内科治疗,但是他从不认为仅凭技术能解决病人的所有问题,对待每一个病人,他都将心比心,医病更医心。

有一位外地80多岁患者慕名找到葛均波:“葛医生,请你给我做介入手术吧。”葛均波详细了解老太太的病史后说:“您的心脏病属于稳定性病变,只要不干重体力活,不赶公交车,不会出问题。反而放置支架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对您来说有脑出血的风险。所以,放支架弊大于利。”葛均波耐心解释道。

患者和家属都急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葛医生就是不愿意做这个手术。“假如您是我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 ”一句“假如您是我母亲”,终于说动了患者。

在葛均波的病人中,有很多来自外地,“每当看到有些病人一层一层地解开衣服,从最贴身的衣服内袋里掏出一叠钱,里面的每一张都带着他的体温时,我明白必须把他的每一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然而,高昂的费用却使许多人望而生畏,就冠心病患者常用的支架而言,几年前,一个进口药物涂层支架的费用要将近4万元,我国有数十万冠心病患者需要放置支架,有些患者还需要同时放几个支架。葛均波对此万分感慨:“这样下去,有几个病人用得起啊!”令葛均波忧虑的除了高昂的医药费,还有进口支架的“后遗症”,当支架上的药物全部释放后,金属支架有可能引发炎症,一旦引起支架血栓,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0%。

为此,葛均波下决心研制一种新型支架。在他的带领下,整个科研团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全部扑在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上。最终,“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研发成功,不但大大降低了支架血栓率的发生率,而且由于全部国产化,这种新型支架的价格是1万多元,原本价格高昂的进口支架也被迫降价。他的团队也由此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殊荣。

2000年3月,葛均波加入九三学社。在这个新的集体中,他不仅是本职工作卓著的代表,更为参政党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2010年7月2日,葛均波当选为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今年十一月,他将以代表身份参加九三学社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九三学社的一件大事,关系着全社的今后发展,能以代表身份参加这个盛会,是我的荣幸,也是责任,我将认真履行好代表的职责,为开创九三学社更美好的明天献一份力。”(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