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春色动天地,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一提到华西医院,人人都会热情地给你指路。这所以百年名校为依托,服务西南、享誉全国的著名医院,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川医”。自1991年由陕入川,“中国最年轻的女博导”解慧琪就在这华西坝上、锦江河畔,度过了她十二年的漫漫求学路。用学校研究生院一位负责人的话来说:“解慧琪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本土博导,是川大的院士后备人才,是华西的骄傲!”
尽管31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解慧琪却像所有的“川妹子”一样娇俏活泼,游泳、打球、唱歌样样精通。很难看出来,这样一个容颜美丽、动作轻捷、笑声清脆的小女生,却已带有6名博士研究生和14名硕士研究生,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985计划重大专项和主题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省青年科技基金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从事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基础研究及应用的科研工作的十余年,解慧琪已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研究水平领先美国、处于世界一流,并且还有多项研究成果完成了产业转化,走向广阔的市场。科研的丰硕成果使解慧琪声誉日隆,获得成都市青年技术创新成果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二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成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她主持完成的“组织工程肌腱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荣获教育部中国高校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非常人行非常事,道是无晴却有晴。解慧琪从小最爱玩的游戏就是给布娃娃打针,高考志愿全部填报的是医科大学。在七年制定向实习时,她选择了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骨科临床工作,经过执著的争取,终于使从不招收女生的华西骨外科允其入门,成为华西骨科的第一名女研究生,站手术台、巡房值班,忙得不亦乐乎。被称为“中国骨科第一人”的导师杨志明教授注意到她身上极其难得的研究天赋,要求她放弃临床,专职从事研究。杨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一个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终其一生能救治的病人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通过深入的基础研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技术、新疗法、新器械,就能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传统的外科治疗手段比较苍白,切除患者的病损部位,提取本体的组织去修补,是一种“以伤治伤”的模式,在自我修复和功能重建上还存在很大问题。杨老希望这个兰心蕙质的女弟子能成为华西修复重建外科研究室的中坚力量,去攻克临床难题,为更多的病人服务。
杨老师的话深深感染和打动了解慧琪,她毅然放弃了当临床医生的志愿和前途,成为华西临床医学院第一个科研型博士。在杨老师的指导下,买器材、汇报工作、申请课题,解慧琪事事亲力亲为,体味着研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研究室从“0空间”起步,从走廊“借到”的6平米细胞培养室,到60平米、300平米的实验室,再到现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科研基地的独立实验大楼,修复重建专业的高速发展壮大,使解慧琪对自己的科研之旅葆有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信心,激励她不断开拓、跋涉。
对于出国留学或做访问学者,解慧琪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学习后必须是对实验室研究方向和学科发展必须有所帮助和提升。读研期间,实验室接待的一位美国教授对解慧琪非常欣赏,甚至放弃了赴其他地方的交流和参观,专门对她展开“攻关”。解慧琪在了解了对方希望自己从事的科研内容后,婉言谢绝了高薪赴美开展相关研究的邀请:“我是地道的本土产品,我出国不想只是去镀金,或者是换个地方做同样的事。”在祖国踏踏实实地做科研,现在,解慧琪已然蜚声海外,担任了多份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及审稿人,世界医学界认可了这位年轻美丽的中国女博导的专业实力。
书生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自上个世纪末加入了九三学社之后,解慧琪以她特有的聪慧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更是“民主、科学”精神的践行者,必须要担负起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神圣责任。解慧琪积极参与社务工作,很快成长为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委员会社华西支社副主委、成都市政协委员,平均每年撰写提案2~4篇,先后荣获九三学社中央“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优秀社员”和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十佳青年”等荣誉。她主笔撰写的《关于促进我国再生医学生物技术及药物自主创新》被九三学社中央选中,报送全国政协成为重点提案;针对成都市在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她“建议市政府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委员会,积极发挥高端人才在成都创新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她代表社市委在成都市市政协全会作《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确保田园城市的优美环境》的大会发言,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作专门批示。
现在,解慧琪是九三学社成都市委最年轻的副主委、全国青联委员。作为九三学社中央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她说:“是九三让我更加成熟,更加懂得社会责任。”近年来,社中央着力与地方加强互动,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和推动这方面的工作,“与全国各地的社十大代表相聚北京,交流社务工作,献策国家发展,我很期待!”(黄羽 罗茜 李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