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2012年工作报告
(2012年11月28日九三学社第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
韩启德
各位委员、同志们:
我受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并就我社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起草工作作说明,请予审议。
2012年,我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努力推进政治交接,深入细致做好换届各项准备工作,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履行职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全面做好我社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
开好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我社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搞好政治交接,动员全社各级组织和广大社员,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社十二届五中全会的部署,我们对十大筹备工作进行了精心组织安排。目前,十大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
社中央高度重视十大报告的起草工作,认为集中全社智慧,起草出一篇既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又符合我社实际、顺应全体社员意愿的大会报告,对于十大取得圆满成功至关重要。关于十大报告的起草工作,后面我会向大家作详细说明。
社中央认为,社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有些经验、认识和做法应当进一步提升和规范,并且在《社章》中有所反映。为此,社中央决定成立社章修改组,对社章进行修改。这次对社章只作适当修改,不作大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
社中央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全社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讨论的社章修正案。有关情况,将由丛斌副主席专门进行说明。
社中央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十大的有关人事准备工作。2011年10月,十二届十六次中常会审议通过并印发了《关于九三学社中央2012年换届工作的意见》,对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提名条件及提名办法做出明确规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由选举代表和提名代表两部分组成。选举代表由省级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等额选举产生,提名代表由社中央按提名原则产生。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共计700名,已由社中央换届领导小组和十二届二十次中常会审议确认。在地方组织和有关方面民主推荐基础上,社中央换届领导小组集中研究、遴选,并经过与地方组织、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反复协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提名,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建议名单已由社中央换届领导小组和十二届二十一次中常会审议通过,将提请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酝酿和选举。
二、胜利完成省级组织换届任务
今年4月开始,我社省级组织换届工作全面展开。到8月底,30个省级组织换届圆满结束。这次省级组织换届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整个换届过程平稳顺利。各地代表大会准备充分,秩序良好,工作报告普遍得到好评,经过广泛协商的候选人认可度高,领导班子候选人全部高票当选。另外,有3个省级组织的监督委员会同步进行了换届,2个省级组织换届后成立了监督委员会,使我社省级组织监督委员会达到8个。
二是领导班子调整幅度较小而规模扩大。与2007年相比,本次换届只有河北、贵州、宁夏3个省级组织更换主委。安徽、山东、河南、新疆4省区领导班子整体留任,其余26个省级组织进多出少。17个省级组织增加了领导班子职数, 28个省级组织增加了常务委员会和委员会职数。
三是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改善。换届后,社省级组织主委、副主委共计221人,平均年龄52岁。除专家学者、政府实职领导及社务工作者以外,还有部分国企领导,文艺界人士,新阶层人士,以及省人大、政协的专职领导干部进入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代表性有所扩展。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114人,占领导班子成员的51.6%,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质的162人,占73.3%。其中包括两院院士6人,长江学者3人,大学校长27人,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9人,比上届有较大增加。
四是因实行任期制离任同志多数得到较好安排。本次省级组织换届离任的43位副主委中,受任期制影响到届未到龄的19人。有关省市区中共省委、省委统战部对这些同志的待遇安排问题高度重视,付出极大努力,有关省级组织也利用有限的资源做了一定安排,为换届平稳顺利营造了良好氛围。
省级组织换届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各地中共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也充分说明我社近年来推进人才强社战略,加强各项自身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同时也为未来五年我社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在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高层政治协商建言议政质量明显提高。社中央主要领导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形势分析和经济工作、中共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等举行的高层政治协商活动,分别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解决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过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房产税改革和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在高层政治协商会议上发言,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和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二是调查研究广泛深入,工作机制持续完善。我社就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产生了良好的政治影响和社会效应。譬如,今年长沙主题常委会提出“整合全社力量,围绕‘城乡统筹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开展研究”。此后,社中央与社河南省委联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和社科院等部门,两次赴河南进行调研,形成了《关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城乡统筹的调研报告》,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批示和重视。又如,社中央调研组赴贵州调研并提出将兴义市纳入有关扶贫攻坚规划的建议,被政府采纳落实。一年来,我们再次聚焦经济绿色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问题,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就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加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深化林改等问题提出建议,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专委会作用,建立和实行参政议政课题合作研究机制,完善与政府有关部门协作机制,健全专家论证和咨询制度,加强与社各省级组织以及国务院和地方有关部门的联合调研,例如,社重庆市委积极推动,并联合社四川省委、湖北省委、云南省委、贵州省委,与社中央一同开展“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水污染防治”课题的调查研究,取得了成效。社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将妇女工作与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组织社各级组织就“提高家政服务业战略地位,扩大城乡妇女就业领域”开展专题调研。社经济、科技、社法等专委会多次组织并参与调研课题,充分发挥专业专长,展现了九三学社特色。
三是在政协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我社积极履行政治责任,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大会上,以九三学社中央名义提交大会发言15篇,被政协选用大会口头发言2篇,书面发言13篇。其中,《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科研环境》、《着力克服制度缺陷,推进股市健康发展》等发言,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以社中央名义提交提案42件,占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提案总数的14%;以九三界别名义提交提案28件,占界别、小组提案总数的70%。在提交的提案中,有4件被选为全国政协重点督办提案,有12件入选全国政协《重要提案摘报》。大会期间,九三界别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共提交个人提案和联名提案百余件,产生了积极社会影响。会后,我社又以社中央名义提交平时提案11件,占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总数的60%以上。同时,各省级组织也在省政协会议上取得很好的成绩,得到了地方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工作扎实推进。一年来,社中央从2400余篇来稿中采编形成《九三信息》、《九三信息专报》526篇,向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等部门报送了近400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质量较高的社情民意信息,被全国政协采用70篇,采用率位居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之首。其中,《贷款高利率情况下中小企业欠税应引起重视》、《关于延期和调整“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建议》、《关于调整和优化政协界别设置的3点建议》等6篇信息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批示,对有关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是民主监督工作尽职尽责。全社上下高度重视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并在实践中把民主监督寓于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中,通过高层政治协商、“直通车”建议、政协发言和提案以及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工作等方式,积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如提出《关于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监督机制的建议》、《关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防范风险的建议》、《关于加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建议》等,得到高度重视和切实采纳。应邀出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就有关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全社上下广开言路、完善载体,不断丰富监督形式,拓宽监督范围,细化监督程序,推动有关方面将特约监督员等监督方式规范化、制度化;我社担任各级特约监督员、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教育督查员的社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参加执法监督检查、行风政风评议,在加强廉政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社会服务工作呈现新局面
编制《九三学社社会服务工作2012—2016年发展规划汇编》,明确了今后五年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是“九地合作”稳步推进,多党合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进展顺利。社各级组织积极探索“九地合作”新模式,“九地合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沪豫科技合作”对接成功项目8个,“晋豫合作”相互推介农业产业项目17个,“沪皖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社河南省委与有关企业、学校整合资源共建的研究所已进入实施阶段,为“九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成功范例;社北京市委与市科协合作,建立技术转移基地、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科技工作者之家等;社内蒙古区委与土左旗人民政府开展“医疗技术合作项目”,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社广州市委会与南沙区人民政府签署“九南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广东省第一家“九地合作”工作站;“九漯合作”通过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协调资源助推水患治理等工作倾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党合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在广西、宁夏、内蒙和贵州选址进行。试点工作以产业发展为核心, 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条件,注重发挥我社智力优势,邀请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并结合项目内容进行农民培训。
二是科普工作影响日益扩大。科普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载体不断创新、受众群体日益广泛。社中央院士工作委员会举办了院士专家行、院士专家报告团活动,先后赴湖南、甘肃、新疆等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社北京市委与市科协共同举办“首都科学讲堂”,由名家讲科普,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点深受欢迎;社上海市委开辟“科普之旅”绿色通道,组织学生和教师参观科研单位、博物馆及国家重点实验室,拉近了科学家与中学生的距离;社山东省委与省科协合作,开展“百名专家企业行”活动,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反响强烈;社江苏省委探索出的“专家工作站”模式周期长、范围广、内容实、形式新;社广州市委在当地中学开展“科普小喇叭”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全社各级组织共开展“百名专家进乡村入学堂”和“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2500余场,受众近60万人,捐款捐物赠药价值251万元人民币,发放科普资料100 余万份;招商引资项目推介165项。社中央与社北京市委等在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九三学社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三是“亮康行动”质、量并进。在社中央的组织下,河北、山东两支医疗队坚持公益善举不缀,在青海、宁夏、湖北等地高质量地完成手术共计336例。社江苏省委继2011年度在本地开展“亮康行动”成功范例的基础上,再次探索深入挖掘社内力量,为当地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完成手术430例。在社中央的接洽和积极协调下,贵州威宁县接受香港有关方面援建的“亮睛点”于今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截止到目前共完成手术698例。
四是支边扶贫走向深入。赴威宁开展 “同心•智力行•企业行”活动;组织社员为威宁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为学校捐赠学习用品;举办“农村经济管理”培训班,培训威宁县乡镇党政干部40人;开展“学校结对子”活动,培训威宁教师和学生。社中央投入资金15万元,在威宁开展互助借款金融试验。社上海市委会组织教育、农业、畜牧业专家赴威宁进行培训指导;接纳威宁教师、医技人员赴沪免费进修。社江苏省委会在中药材种植、保护价收购、干部挂职等方面对威宁县进行了积极帮扶。全社倾力支持云南彝良、贵州威宁抗震救灾,社中央捐款18万元,社云南省委和贵州省委分别捐款5万元。
五、港澳台和海外联络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社积极拓展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社中央先后组织3个团组赴5个国家和地区,围绕“许德珩同志在法情况”、“环大陈地区海峡两岸交流”、“中国企业走出去”等课题进行调研。在南宁举办“2012年海峡两岸经贸发展论坛”。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与社宁波市委、宁波市文联在宁波联合举办了“两岸四地”中华文化联谊活动。周培源基金会接待了台湾女子高级中学赴京交流访问团。许多地方组织也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海外联谊活动。
六、自身建设再上新台阶
全社以搞好政治交接、抓好换届工作为主线,在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机关建设等方面都再上新台阶。
一是思想理论建设常抓不懈。2012年,全社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进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的重要内容,融入组织换届和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各项工作中。紧扣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工作,切实搞好新闻宣传,撰写多篇具有一定深度的报道;着力加强与各种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联络,大力推进社刊社讯和社内网站建设;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积极合作,承担了一些理论研究课题;继续推动参政党理论研究课题招标活动;召开全社参政党理论研究和社史研究工作研讨会。《民主与科学》杂志突出办刊理念,强调精品意识,办刊质量不断提高。
2010年初,社中央启动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3年来,全社共举办报告会、学习会、座谈会1213次,建立学习践行基地132个,树立先进典型574个,培训骨干社员15687名,开展参观考察活动632次,举办主题征文、知识竞赛、图片(书画)展281次。在全社上下共同努力下,这次历时3年的学习教育活动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次活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注重学习研讨。在全社开展征文活动并召开9次理论研讨会。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四川等地,了解社员的认识情况。第二,注重典型示范。在全社推荐的53个先进典型基础上,精心遴选4名个人和1个集体,在“主题常委会”上做事迹宣讲并刻成光盘下发全社;大力宣传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师昌绪和谢家麟院士以及2012年6名新当选院士的突出业绩;拍摄杨佳先进事迹专题片,组织学习征文,配合中央统战部在10多个省市和高校巡回报告;在基层组织开展 “讲述身边人故事”活动。第三,注重发挥社史作用。大力推进社史工程,九三学社人物丛书招标立项的27个课题中,《王选传》等10部传记首批出版;拍摄5集社史专题片;举办社史研究骨干培训班;召开九三学社创始人后裔座谈会;搜集和抢救我社老一辈代表人物史料;举办吴阶平同志追思会和社章社史知识竞赛;多个省级组织出版或正在编撰本省的社史社志;举办社史资料影像巡回展。第四,注重培育“九三文化”。开展“学哲学、学历史、读经典”活动;举办“九三讲堂”、“文化系列讲座”、“理论研究沙龙”、科学精神研讨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全社共组建“九三书画院”37个,“九三艺术团”24个。第五,注重与履职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体现于履职思路和实践过程,着眼群众之需和我之所能,不断拓展服务社会新领域。第六,注重机制建设。逐步健全以社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第七,注重率先垂范。把领导干部和骨干社员作为学习践行活动重点,坚持上级为下级作表率,骨干为社员作表率,领导班子为机关作表率,有效带动了广大社员的学习践行。
三年来,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中,全社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基层组织和先进个人,在本次会议上,社中央将对100个先进集体和100名优秀社员予以表彰。
二是组织建设稳步发展。一年来,全社各级组织大力贯彻人才强社战略,组织工作继续沿着积极、健康、有序的轨道前进。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共推荐40余人参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和进修班。制定实施《九三学社中央基层组织和社员、社务工作者先进评选表彰办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了社员和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目前,系统已经录入10余万名社员的基本信息,正准备进行数据整理和二期开发。社中央监督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领导和地方组织支持下,积极探索监督机制,推动各级组织开展谈心会、民主评议活动。
截至2012年6月30日,全社拥有30个省级组织,289个设区市市级组织,26个县级组织,5236个基层组织,132639名社员。社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8204人,占社员总数的58.96%,继续保持高水平;两院院士68人。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得到改善,离退休社员比例继续下降。
三是机关建设进一步加强。7月中旬,社中央在青岛召开全社机关工作会议,对全社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和文化建设进行了研讨和布置。社中央机关认真抓好学习培训,建设学习型机关,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业务素质,及时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加强机关制度化建设,编印了《九三学社中央及机关文件制度汇编》,为机关正常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努力拓展外部挂职锻炼渠道,定期选派机关干部到机关扶贫点贵州威宁挂职锻炼;继续实行社中央与地方组织机关公务员双向挂职锻炼工作。认真做好基金会等专门事务的管理协调服务工作。王选基金会资助社员22位,资助额66万元,在北京、上海等地分别开展送健康行动和眼科医疗保健服务。机关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位委员、同志们,一年来,我社的各项工作成绩都是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在中央统战部的支持下,也是在各位中央委员和全社同志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在这里我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会,向中共中央、中央统战部,向各位中央委员和全社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社员的政党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团结意识;如何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水平;如何培养更多的旗帜性人物和社会活动家等等。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下面,我就十大报告起草工作作说明。
十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是十大筹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中央对十大报告的起草工作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社中央对十大报告起草工作提出的要求是:要把十大报告写成一个政治报告,要体现九三学社作为参政党的思想与纲领;要对过去五年成熟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要对形势有清楚的认识,把握方向,理清下一步工作的思路。
根据以上要求,报告起草组确定了报告起草的指导原则,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总结九大以来我社的工作和经验,在认真分析形势的基础上,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规划我社今后五年发展的蓝图;既要充分体现中共十八大精神,又要充分体现九三学社的鲜明特色,力求做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当前与长远、目标任务与部署措施、发挥参政党作用与加强参政党建设的有机结合,写成一篇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务实创新的报告。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报告起草组在起草报告时特别注意把握四点:一是充分体现中共十八大精神;二是把报告作为政治报告来起草,力求站得高,看得远,强调思想性、时代性、前瞻性、指导性;三是文字力求凝练,文风力求朴实,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把九三学社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充分地表达出来,总结成绩尽量用数字和实例说话,力求客观实在;工作部署尽量详实,有具体目标和落实措施。四是既要在报告中全面体现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又在起草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全社智慧。报告起草过程完全体现了上述要求。
2012年3月6日,第四十三次主席办公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十大筹备工作,成立了由赖明副主席任组长,邵鸿、张桃林副主席任副组长,研究室全体成员和其他部门有关同志组成的报告起草组。报告起草组开始进行报告起草的前期准备工作。
6月下旬至9月下旬,报告起草组下发通知,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和社中央机关各部门提供五年来的工作情况等书面材料;分华东、华北、东北3个片区召开十大报告提纲征求意见专题研讨会,召开社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心和社史研究中心专题研讨会,召开全社参政党理论研究和社史研究工作研讨会,听取了13个省级组织和所属的市级组织、基层组织以及社内专家对报告起草的意见、建议;经认真学习研讨,确定了报告主题、内容、结构,拟出报告提纲,并根据主席办公会议精神对报告提纲进行了修改。
9月24日至10月28日,报告起草组完成报告初稿。经各位主席审阅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寄送各位常委、各省级组织和社中央各部门征求意见。报告起草组根据反馈意见,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再度形成征求意见稿,提交十二届二十次中常会进行审议。
10月29日至11月中旬,报告起草组对各方面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整理和汇总,扣除重复意见后为170条。经过研究,对报告稿进行了增写、改写和文字精简,力求做到能吸收的尽量吸收,覆盖了153条意见和建议。
11月27日,十二届二十一次中常会审议了修改后的报告稿,同意把报告稿提交这次全会审议。
目前整个报告有16300字,分为三个板块七个部分,在框架结构上基本延续了九大报告的写法。
第一板块是第一部分,主要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基本经验。第二板块包括第二部分,主要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今后五年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第三板块包括第三至第七部分,是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第一部分从六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写法上高度概括,不再罗列工作情况和一般成绩,而是虚实结合,突出五年来工作的新进展、新举措、新特点,力求使大家有深刻印象,给大家鼓劲,增强信心。关于经验和体会,我们认为,既要把往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经验涵盖其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能够体现本届中央委员会工作的开拓性和创造性。出于这样一种考虑,经反复推敲研究,写了六条。
第二部分在分析世情、国情的基础上,对我社社情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总结:一是社内思想主流健康平稳,但仍需进一步凝聚社员的思想共识;二是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广大社员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三是组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在质量和结构上仍存在隐忧。然后根据社情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社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我社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即思想上坚定、履职上坚实、组织上坚强,强调把握好这三个方面,就抓住了社情变化对我们工作新要求的关键,就抓住了未来一段时期推动我社事业发展的核心。
第三部分强调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部分强调加强以爱国民主科学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参政党文化建设,以此全面带动自身建设。第五部分强调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社各项工作和实践,努力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能力和水平。第六部分强调发挥特色和优势,积极开拓社会服务的新领域和新途径。第七部分强调继续实施“人才强社”战略,永葆社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关于十大报告的说明就是这些,请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认真予以审议,使报告进一步完善。
各位委员、同志们:这次全会担负着为召开我社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好准备的重要使命,希望大家按照全会的部署,认真开好会议,圆满完成全会的各项任务,迎接我社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