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续写《天工开物》

发布日期:2017-11-28

来源:九三学社北京市委

【字体:

【 颜色:

浏览量: ...

【人物档案】万建民,男,1960年生,江苏泰兴人,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兼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回国工作,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超级稻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组织和协调全国南方粳稻的分子育种工作,在国内较早提出和从事作物分子设计育种,构建了水稻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在水稻产量、品质及抗性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培育新品种13个,获新品种权15项、发明专利3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培养博士46名,3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被授予全国及江苏省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部及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2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和科技部创新团队,201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4年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破解水稻基因密码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占我国粮食总产的42%左右,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我国水稻产区具有“北粳南籼”的分布特点,以往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产生杂种优势的方式,可使亩增产达15%-30%,但育性差、结实率低、植株偏高、易倒伏,限制了籼粳杂种优势的发挥。1993年以来,万建民带领团队相继发现了9个籼粳交雌配子和8个雄配子不育位点,分别占国内外已报道的62.5%和43.75%,并在相应位点发现广亲和基因,聚合不同位点的广亲和基因,创制广亲和不育系和恢复系,有效解决了籼粳交配子体败育难题。

除了提高生产效率,万建民的团队还非常注重水稻的品质改良。对患有肾脏病和糖尿病的人来说,水稻中的重要营养成分谷蛋白的大量吸收将会导致病情的恶化,因此与普通人不同,他们需要一种低谷蛋白含量的水稻品种。万建民意识到,深入研究水稻淀粉、储藏蛋白合成、积累的分子机制对培育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于是他指导研究生大规模地鉴定和筛选国内外种质资源以及自行创造的大量突变体材料,从60000多份材料中,筛选到淀粉突变体2000余份,各种类型的蛋白突变体60多份,开展水稻外观、食味、营养等品质优异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分选17个品质相关基因,阐明了控制谷蛋白合成、分选、运输及积累的分子机理。构建了品质改良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优质粳稻新品种。

向水稻病虫害宣战

1999年万建民刚刚从日本留学归来不久,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实验基地试验田中发现了条纹叶枯病发病稻株。条纹叶枯病是以褐飞虱为媒介传播的水稻病毒病,我国每年褐飞虱的危害面积达3亿亩次以上。2000年该病在南方粳稻区开始爆发流行,仅2004年发病面积就达2300多万亩。

针对当时我国抗条纹叶枯病种质、基因和品种匮乏等问题,万建民带领团队摸索出了条纹叶枯病抗性鉴定方法,建立了规模化抗病鉴定技术体系,对10977份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筛选出高抗种质212份;并从高抗种质中挖掘抗条纹叶枯病基因QTL 24个,占国内外已报道的71%;精细定位主效抗病基因Stv-bi;精细定位了广谱高抗基因Bph27,克隆的广谱高抗基因Bph3为编码三个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的基因簇,对褐飞虱的抗性具有累加作用,该研究成果2015年发表在Nature Biotech.,同期评论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Bph3和Bph27导入籼稻品种9311和粳稻品种宁粳3号,创制出优质抗虫新品系,并转让应用于水稻育种。

在短短的几年间,万建民携团队选育出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早中晚熟系列抗条纹叶枯病高产优质新品种10 个,并迅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该成果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了南方粳稻区受条纹叶枯病流行危害的难题,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

田间地头的科学家

良好的育种基地是引种和新品种选育的关键,因此在建设实验室的同时,万建民也十分注重基地的建设。多年来,万建民深入田间地头,从基地的选址、规划到系统管理都作了详细的布置,这些基地,为水稻种质资源鉴定、新品种选育、栽培示范等提供了保障。

每年夏天,万建民都会顶着烈日穿梭在田间,参与运秧、排秧、栽秧,像个普通的农民一样。他会亲自逐行检查水稻植株,如果发现了需要的材料,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白天在地头忙完,晚上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修改学生的报告直到深夜,他对研究工作的热情和勤奋给学生们留下了印象深刻,并深受鼓舞。

育稻,更要育人

万建民2003年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任所长万建民在农科院作物所和南京农业大学都承担着作物遗传育种相关的教学任务,并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向学生讲授国内外作物遗传育种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水稻育种原理、方法以及实验室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万建民推崇操行、学问和素质,也以此要求学生。他说,操行就是要有献身和协作精神,在工作中一定要“全力以赴、实事求是”——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不外出开会的时候,每天早上七点半以前就会开始办公,晚饭后又回到办公室直到晚上十一点,雷打不动。在万建民的带动下,整个作物所的灯光都是全院关得最晚的,学生们几乎都习惯了加班加点做实验,经常是保安来“轰”人,他们才休息。

万建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和单独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他提出“说、写、组织能力、循序渐进”四要素,要求博士生参与课题申请书的撰写,从课题酝酿、撰写、打印和呈交,整个过程都要清楚熟悉,为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严师出高徒,他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单位表现的都很出色。得到了业界人士的普遍认可,他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备受欢迎。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万建民实验室”已经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万建民调到作科所后,每年坚持外请专家来研究所作报告,并坚持所内课题间的学术交流,所内的学术氛围很浓。尤其是各课题组坚持每周五课题研讨,研究生们都参加,与研究人员一样,都可以提出课题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领域最新的进展,大家进行研讨。集思广益,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这种学术交流形式使学生们的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大提升。

万建民不仅在学术上要求严格,对学生生活也很关心,不仅关心他们的吃住,婚姻问题也给与帮助。近几年促成了几对佳偶,在师生中传为佳话。另一方面,万建民也很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学生多进行运动,增强体魄,保证身心的全面发展。

万建民认为:一个人的力量,相对于整个国家的水稻分子遗传育种事业而言是十分微小的,而造就一批批、一代代的优秀人才,才是事业永续发展的根本,这也是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上面的原因。

与农科院委员会

九三学社农科院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万建民先后任副主委和主委,对于委员会的活动,他不仅在年初与大家一起定计划,每次活动只要有时间就会积极参加。以实际行动起到表率作用。出勤率较高。对于社员发展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万建民挤出时间亲自去沟通协调。在委员会班子里,他善于抓住委员各自的特点安排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团结合作,委员会的工作有声有色,井井有条。比如,他们创新的省际间基层组织同行业学术交流和社务工作交流活动,得到社中央领导的赞同,在社会中留下了非常好的影响。九三学社农科院委员会多次受到上级组织的表彰。2003年万建民转入农科院时,农科院只有68名社员。2004年由一个支社分为4个支社,并成立了委员会,除去关系转出的10几名社员外,目前有109名社员,社员数量几乎翻了一倍。是海淀区所属5个基层委员会中组织发展最快的基层委员会。

十余年来,万建民主持中国作物学会年会等国内会议23次,牵头组织作物分子育种等国际会议11次,应邀做大会学术报告32次,推动了作物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学术交流。主持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强化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使之成为我国作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他参与的“十五”至“十三五”国家农作物育种发展战略和项目规划,为我国生物育种研究和产业发展,以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