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

为民立德谋福祉,为业立志恒久远

发布日期:2017-11-29

来源:九三学社青海省委

【字体:

【 颜色:

浏览量: ...

每到夏季,青海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盛开时,当地的百姓总会想起一个人——他就是青海省油菜育种专家杜德志。他主持培育并推广的高产优质系列杂交油菜品种,使春油菜在青海已取代小麦成为第一大作物,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来源。他被广大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杜油菜”。而在我国油菜界,同行都知道他的品种在我国西北春油菜区的主导地位,形象地赞誉他为油菜界的“西北王”。

杜德志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自觉为时代立德立功,执着于事业,1999年就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是青海省当时最年轻的研究员。他博学笃志,无私奉献,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用28年的寂寞和艰辛,28年的寒来暑往,28年的坚持和奋斗,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青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海省首届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工作重大贡献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西北区育种岗位科学家、青海省油菜产业技术转化研发平台首席专家、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优秀学科带头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培养杰出人才等诸多荣誉。

为民立德学农业

杜德志1964年生于革命老区吉安县,吉安县是江西省传统的农业大县,每一种农作物的收成都关系到农民的温饱,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对农民的艰辛感同身受,这片大地上诞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三朝重臣周必大、独臂将军余秋里、开国将军肖望东等众多英雄刚正不阿、爱国爱民的事迹也深深烙在他小小的心里,他决心要为减轻农民的疾苦而努力学习。

在高中毕业时,杜德志在他的人生中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抉择,面对当时的多方压力,他坚持自己的理想,报考了华中农业大学,选择了并不热门的农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专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在读研究生期间,杜德志因油菜北繁试验来到青海,那湛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油菜花深深吸引了他,当了解到那时的青海主要种植生育期短、产量低、品质差的白菜型油菜,而高产优质的甘蓝型油菜因生育期偏长,还不能在青海广袤的土地上正常成熟时,“美丽青海”在他脑海中成了抹不去的记忆。

春油菜是青海省最主要的食用植物油,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改善油菜品质对青海省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省外能育成冬油菜杂交种,青海作为我国北方春油菜的发源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特早熟型油菜种质资源富集区,难道就培育不出高产优质的春油菜杂交种吗?” 杜德志深信科学能够富民,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潜心问道、刻苦钻研,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立志用油菜改变农业生产面貌,增加农民收入

1989年,从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后,25岁的杜德志远离家乡江西吉安,只身来到青海农林科学院工作,开始了为之奋斗的油菜育种生涯。

那时的青海,在油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应用上,尚是一个空白。1990年,经过一年调查研究,杜德志深感青海这片土地太需要高产优质的油菜新品种了,他立志要早日培育出产量高、品质优的油菜替代品种,实现油菜新品种覆盖全省,使科学的甜头惠及百姓。那一年,他奋笔疾书,向青海省科委提交“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立项申请,很快得到批准立项,并作为青海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在一无工作经验二无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参加工作仅一年的他带领课题组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青海夏季短冬季长,作物生长期很短,为了缩短育种周期,加速育种进程,每年在青海春种秋收后,他又赶到冬油菜区秋种春收进行南繁.利用南方的温热气候再继续研究。年复一年,他和育种团队像候鸟一样,在青海与云南的两地间迁徙育种,循环往复,从未间断。劳身又劳神的超负荷工作,几乎使他身体透支到了极限。

就是这样,靠着苦干,靠着年复一年的忘我工作,杜德志硬是用5年时间完成了常规需10年才能完成的课题。

1996年,他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双低春油菜杂交品种“青杂1号”,比当时春油菜区主栽常规品种青油14号增产16.1%,先后通过了青海、新疆、内蒙等省区审定,在我国北方春油菜省区迅速推广,成为我国春油菜区的主栽品种,实现了青海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零的突破,标志着青海省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不但赶上了全国发展的步伐,而且在春油菜区处于领先地位。

杜德志再接再厉,又培育出了一个比“青杂1号”产量更高的“青杂2号”,2000年开始在省内大面积示范推广,并在内蒙古、新疆及甘肃低海拔春油菜主产区种植,使青海省和整个春油菜区油菜产量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对杂交春油菜品种的第一次更新。

“青杂1号”和“青杂2号”在甘蓝型油菜产区大面积推广的同时,我国春油菜高海拔、高纬度产区还主要种植产量较低、品质差的白菜型油菜,当时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在这些地区还不能正常成熟。为此,他又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难度的目标,要提高白菜型油菜产区的油菜产量,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区域的油菜品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不忘初心,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带领课题组经过无数次的科技攻关,于2001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特早熟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青杂3号”,基本替代了我国春油菜区海拔2750-2950米区域的白菜型油菜,是我国春油菜区早熟育种的重大突破。

接着又先后培育出9个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使高海拔地区的油菜种植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其中,“青杂5号”连续五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并创造了我国油菜单产历史最高纪录。“青杂7号” 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遴选为当年全国油菜主导品种。近二十年,我国春油菜区的主栽品种和国家春油菜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都是杜德志培育的,青海已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春油菜良种繁育基地。

为了惠及更多农民,杜德志又不辞辛苦地将这些品种在甘肃、新疆、内蒙等春油菜区大面积示范推广。2013年,他培育的杂交油菜品种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在蒙古国年推广面积达20万亩,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春油菜品牌。

截至2016年,杜德志主持培育出“青杂”系列春油菜品种12个,这些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使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种植区域的海拔上限提高了200米,平均亩产提高了30公斤左右。“青杂”系列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等大面积种植,年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占这些省区甘蓝型油菜种植面积的85%以上;“青杂”系列在国内外累计推广6600多万亩,种植区累计增收50多亿元。

为民主与科学立德立志

1993年,杜德志怀着一颗立志“科学为民”的心,加入了九三学社。由于在专业上的建树和工作上的成就, 2005年12月当选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副主委,从2007年连任九三学社青海省委第六、七、八届委员会主委。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

他非常珍惜组织的培养和广大社员的信任,把履行参政党职能当作新的课题来做,努力提高理论修养,提升从政治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带头做好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等社务工作。紧紧围绕党委政府所思、群众所盼、社会所求,超前谋划,深入调研,精心准备高质量议政建言,展示九三学社的风采,发出九三学社的声音。

每次从全国“两会”回来,他都要向社省委和基层组织领导们认真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引领大家深入分析大局、准确把握大局,对一些宏观性、战略性的深层次问题,“参”在前,“谋”在先,提出自己超前性意见和建议。九三学社青海省委在他的领导下,创新参政议政的思路和举措,立足人才智力优势,将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作为参政议政着力点,形成了力促意见建议能够进入党政领导决策视野的参政议政新局面。

2013年,社省委与互助土族自治县建立了“九互合作基地”,他亲自抽出时间到互助县政府多次协商筹备,结合自己青海大学副校长,兼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和春油菜研究所所长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将他的“青海油菜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和“春小麦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两项农业科技成果与“九互合作”无偿结合,建立了互助县农业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推广青杂系列高产油菜和春小麦新品种达20余万亩,并整合社员专家的资源和力量,在基地建立了“九三学社专家工作站”,为农民推广科技新成果,提供优质新品种和教授新技术,为当地培训农村创业和技能带头人达千余人次。有效促进了互助县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也使社省委的社会服务工作实现了向固定、集聚、长期服务模式的转移,有效提高了社会服务的实效,“九互合作”受到了社中央和省委统战部的充分肯定。

作为青海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和博士学位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杜德志从2004年开始讲授《作物遗传育种专题》、《专业英语》等课程,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8名,现有在读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1名。为我国作物遗传育种领域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

在社员和同事眼中,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还是良师益友。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爱国英雄文天祥留下的千古名句,正是杜德志主委立德明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在。虽然在工作和学术上取得了许多的荣誉和称号,无愧为青海农业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但他始终保持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精神,保持着谦和儒雅、低调做人的风范,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着,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奋斗着。(程颐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