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新闻

人民政协报:接好历史交来的接力棒

发布日期:2017-12-08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体:

【 颜色:

浏览量: ...

“当选新一届中央主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是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九三学社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甫一闭幕,新当选的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稍作调整就赶到会场旁边的休息厅与记者朋友们见面。

“来,我跟大家坐在一起,聊天的形式比问答采访更好,我开诚布公、有问必答。”武维华与在场的记者大多是第一次见面,平和务实谦逊的言谈给媒体留下了良好的初印象。

此刻,武维华的心情仍十分激动。在闭幕会上,刚刚卸任的韩启德发表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讲话,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九三学社社员,武维华也流下了眼泪。

领导班子新老交替顺利完成,刚刚接过接力棒的武维华首先想到就是九三学社72年一路走来的光荣过往,是在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韩启德等领导人引领下,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共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共同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的伟大历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想当初,九三学社老一辈创始人从五四运动开始,就致力于反帝爱国民主革命运动,历尽艰辛、矢志不渝。”武维华说,历经72年的发展,九三学社逐渐培育了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形成了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造就了科技人员为主的界别特色,从一个学术性政团,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政治比较成熟、组织比较健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日益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历史把光荣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的手上,同时也是把对未来的期望赋予了我们。”武维华坦言,“我能做的,就是要继续团结带领全社同志,薪火相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这是政治表态,更是前进宣言。

赵乐际同志代表中共中央致九三学社十一大的贺词,武维华印象深刻,尤其是其中‘三个一支重要力量’的高度评价——九三学社是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征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支重要力量!”

重要力量就要发挥重要作用,九三学社的重要作用在过去5年得到充分证明。谈到过去的5年,武维华列举了一组数字——5年来九三学社共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调研报告和“直通车”建议101件,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政党协商座谈会上30余次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提交全国政协提案403件、大会发言56篇。“这些建言,有的助推了国家相关战略和政策出台,有的被写入中共中央有关文件,还有的被作为重点政协提案办理,充分体现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的重要性。”

此外,九三学社在对口陕西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推进社会服务工作等方面同样硕果累累。“之所以能在履职上取得成绩,与我们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夯实多党合作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直接相关。同时,也是我们加强社内外资源整合、长期持续跟踪研究、抓住关键精准聚焦的结果。”武维华说。

历史告诉未来的是经验、是规律,也是心得。

“之所以一再跟媒体朋友讲社史、讲过去成绩,正是要我们在再度起航的时候,把初心与使命、优势和特长复习一遍,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开展工作的宝贵财富。”武维华解释道。

武维华认为,前不久闭幕的中共十九大既为新时代九三学社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难得机遇和良好条件,同时也对参政党履行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武维华也代表九三学社提出了“回答未来”的新目标——成为政治清醒、信念牢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成为参政有为、履职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成为科学民主、富有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眼下最紧迫的课题就是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夯实团结合作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武维华说。

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组成的民主党派。作为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武维华面向未来的思路里处处闪烁着科学家的严谨和科学精神的光辉———

“唯有围绕新时代的新任务,发挥科技优势,找准着力点,多提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可行性的意见建议,方能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体现出九三学社的价值。”

“科技讲求创新,民主党派建设焕发活力同样寄希望于创新——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科技强调人才支撑,人才同样是党派事业兴盛之本——未来,我们要努力开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不仅要着力吸纳两院院士、国家特聘专家等知名专家学者,也要为素质好、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敞开大门;既要以科技界人才为主要发展对象,也要重视吸纳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的高级人才。”(记者 廉维亮 本文刊载于《人民政协报》2017-12-08期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