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遇龙:生态养殖探究者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时间:2015-06-02
如何让猪吃下去的饲料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动物蛋白?如何让不用瘦肉精、不含药物残留的“放心肉”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如何实现真正的生态养殖?这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主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全国先进工作者印遇龙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问题。
对于“无肉不欢”的人类来说,猪肉一直为各国人民所喜爱,但是畜禽养殖所带来的粮食消耗以及环境问题却不容小觑。如何解决“吃肉”与环境保护以及粮食战略安全三者之间的矛盾,长久以来都是各国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30多年来,印遇龙致力于生态养殖和绿色饲料的研究。为了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他领衔的课题组研制了多项技术,解决了畜禽养殖中滥用瘦肉精、抗生素和高铜高锌重金属的难题。为促进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他带领团队把技术成果应用于饲料配方,打破了多年来外资企业对我国饲料高端市场的垄断格局。
2014年10月,印遇龙又获得了两项荣誉:一项是他在德国慕尼黑百奥明世界营养论坛的大会报告论文获得了百奥明世界营养论坛WROLD NUTRITION奖;另一项,他获得了汤森路透为他颁发的中国引文桂冠奖。
面对荣誉,印遇龙依然自嘲自己是个“养猪的”。
和猪结缘
印遇龙于1956年出生在陶渊明笔下风景秀丽的“世外桃源”——湖南省桃源县。他的“养猪”生涯始于有着“改革开放元年”之称的1978年。那年,大学毕业的他来到位于长沙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从事动物营养学研究,从此和“猪”结下不解之缘。
从小吃惯辣椒炒肉的印遇龙深知中国人对于猪肉的偏爱,各种炒肉、炖肉、腊肉……大多数中国人的餐桌上,猪肉是永恒的“主旋律”。印遇龙所研究的,是如何让猪饲料高效安全地转化为蛋白。他将探究的目光聚集在猪的肠道,从分子水平研究猪的“吃饭”问题。
为了更好地钻研“猪”的学问,印遇龙还踏上了“走出去”的征程——1986年,工作成绩突出的他被派到德国农业研究中心学习,后获得“马普学会研究奖学金”;1987年留学期满时,他毅然回到了出国前的原单位;1994年,他又前往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学习和工作,其间获英国ORS奖学金;1997年,他获得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皇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印遇龙婉拒了朋友的劝告,决定回国发展,并成功入选中科院实施的“百人计划”人才战略计划,再次回到了工作后培养他的地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菜篮子工程’,应该多多吸取国外养殖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有了国际视野的印遇龙对畜禽养殖业更多了一份深刻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想实现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节粮型养殖’,在养殖过程中坚持‘节约资源’‘安全环保’‘种养平衡’‘循环利用’的理念,走‘生态养殖’之路。”
为了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印遇龙带领团队从肠道开始研究,提高动物“有效吸收率”,还从营养学的角度,通过提高母猪产子率来节约粮食资源,“如果每头母猪年出栏数能从目前的大约18头,达到国外的30头,每年就可以少喂约2400万头母猪,可以节约2400万吨饲料,可以节省约720亿元。”印遇龙介绍说。
让百姓吃上“放心肉”
印遇龙常说:“做科研的有种爱好,就是追求真理。我追求的,是用健康的养殖方式,让饲料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蛋白,最好是猪吃下去的东西全部变成猪肉。”
如何让猪吃下去的饲料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动物蛋白?如何让不用瘦肉精、没有药物残留的“放心肉”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如何实现真正的生态养殖?这是印遇龙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问题。
印遇龙为此奋战了10多年,他带领团队研究了许多新技术。例如“半胱胺可调控氮代谢技术”,“过去养猪有人使用瘦肉精,瘦肉精是激素,不可用,但‘半胱胺技术’是绿色的,能在低蛋白水平上使猪的体形得到改善,促进了生长、改善了肉质、提高了瘦肉率、避免了瘦肉精的使用;还有‘氨基酸金属螯合物技术’,能在猪营养和生长效果无显著差异情况下,使微量元素得到安全利用。”印遇龙说。
2013年12月,印遇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此殊荣后,印遇龙的生活和科研并没有改变,他依然朴实如故,低调无华。当被人称为“印院士”时,印遇龙连连摇头摆手:“我不喜欢被称为院士,我让学生们还是叫我老师,这样才亲切。”他表示,如果自己当选可以对生猪养殖行业有所促进,他会因此感到欣慰。
管好“猪屁股”
畜禽养殖的快速发展丰富了餐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据环保部最新调查数据表明,2013年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3.23倍、2.30倍,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5%和25%,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5%和79%,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如何让养殖户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点?“只有通过科学、健康的养殖方式。管好了猪屁股,养猪才有前途。”这是印遇龙经常对养殖户说的一句话。
为了管好猪屁股,印遇龙带领团队从提高动物营养的有效吸收率做起。“一个简单的道理:动物营养的有效吸收率提高了,饲料用得就少了,动物的粪便排放也就少了,提高动物营养的有效吸收率,是缓解粮食战略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对于畜禽粪便的处理,他号召养殖户用畜禽粪便做有机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印遇龙终于取得了成功——他和他的团队建立了猪氮/氨基酸评价方法体系,其中,“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应用”分获2008年、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这些技术应用到全国各地100多家企业,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美国营养学会(ASN)会刊对此高度评价:印遇龙团队提供的氮代谢与调控新技术和新发现,解决了国际猪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有利于养殖业减少氮排放和提高经济效益。确定了亚热带所作为国际知名动物营养研究与交流中心的地位。
虽然成绩斐然,但他并未就此停歇。2013年10月,经科技部批准,由他组织成立并担任理事长的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正式成为国家试点联盟。他领导联盟,除了制定行业规则,促进技术创新外,每年还要组织会议或深入基层向养殖户传授绿色养殖技术,积极探索畜禽生态养殖的发展之路。
“如何科学地定位生态养殖、生态养殖的评价体系如何确立、生态养殖如何去普及……这都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印遇龙向记者介绍说。据悉,目前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联合国家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筹备畜禽生态养殖专家委员会,印遇龙将出任该委员会的主任,和全国的专家学者一道引领我国畜禽养殖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化的“生态养殖”之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