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忠:情系科研 参政为民

来源:    时间:2010-07-15

少怀壮志 积极进取

1956年5月11日,张亚忠出生在黄海之滨的江苏省如东县。因为父母都是如东(军垦)农场职工,并且,当时上海、无锡、苏州、南京、徐州等大城市有许多知识青年下乡到如东农场,张亚忠的少年时代是在一个深受城市知青影响的环境中度过的,这种环境从小就培养了他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浓厚渴望。1974年从如东县南坎乡中学高中毕业后,张亚忠回到如东农场劳动锻炼。他熟悉农场的一草一木,也非常热爱农场的劳动生活。3个月后他被安排到农场学校(当时是一所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的戴帽学校)当教师,教授数理化。几年的教师生涯,为他更好地掌握理工科知识,学以致用,打下了坚实而丰厚的基础。此时的他,人生理想是把一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为农场培养更多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张亚忠的人生命运也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他一面在农场学校教课,一面挤时间发奋苦读,准备参加期盼已久的高考。那时,要想上大学,江苏省的考生必须通过两次考试,先要参加省里的初考,初考通过后才能参加省里的统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如东农场参加报考的青年有近百人,参加初考的有80多人,而通过初考参加统考的只有9人,过录取分数线、参加体检和政审的只有两人。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被大学录取的只有张亚忠一个人,他考取的是武汉钢铁学院(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耐火材料专业。

1977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这届大学生在年龄上跨度很大,同一届学生,有的在年龄上相差甚至超过10岁。张亚忠是参加工作3年后才考上大学的,所以,对于大学4年的美好时光,张亚忠格外珍惜。这期间,受武汉钢铁学院“勤奋、向上、严谨、务实”良好学风的深刻影响,张亚忠努力学习基础理论,发奋学习专业知识,以解决高温工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致力于工程应用理论研究。因为他追求上进,品学兼优,大学一年级时就被学校评为三好学员。此时,他的人生理想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他憧憬着,大学毕业后做一名优秀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为国家的钢铁工业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献身科研 刻苦攻关

理想犹如罗盘指引着人生的道路。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张亚忠被分配到当时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的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现隶属于中国钢铁工贸集团),他选择了一份和自己的所学专业非常对口的工作。张亚忠说,坐火车来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报到时,自己满怀激情,血气方刚,从南京到洛阳总共16个小时的车程,因为当时坐火车的人太多,他是在火车上一路站着过来的。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他一干就是26年,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就是“弹指一挥间”。

在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张亚忠主要从事科研攻关、工程成果产业化等项工作。研制的新型铁沟浇注料,经在宝钢4063m3、武钢3200m3大型高炉上使用,其性能和使用效果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该项目199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该院承担的国家“八五”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这个项目远在青海省的格尔木市,项目的核心目标任务是,从盐湖里面提取高纯氧化镁,为解决冶金行业对高纯氧化镁的需求,高纯氧化镁是冶金行业炼钢转炉炉衬的重要基础材料。作为这个项目的工程负责人,从1992年到1997年,张亚忠每年都要带领科研工程技术队伍去青海格尔木市,而且在格尔木一呆就是几个月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半年。他和大伙一起,住在格尔木高纯镁砂厂筹建处的简易工房里,一到冬天,当地室外气温通常都在零下20度以下,由于高寒缺氧,经常喝烧不开的水,加上高原反应,空气干燥等,每次去格尔木出差,他的鼻子都出血。有一次感冒,他甚至住进了格尔木市医院,一住就是10天。长期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工作,加上工程比较复杂,技术难度较高,工作量非常大,经常加班,身体的抵抗力减弱。有一次他患上了急性黄疸肝炎,回到洛阳治疗了两个多月,但他对项目的实施仍然放心不下,于是,出院后他又回到了格尔木项目施工现场,继续坚持工作。在张亚忠的带领下,整个团队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经过6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项目的攻关目标,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1982年2月到1991年8月的10年间,张亚忠和妻子一直过两地分居的生活。妻子在江苏省南通市工作,本来他也有几次调回南通的机会,但他不愿意放弃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分居期间,孩子都是由妻子一个人带着,他自己也放弃了很多外出培训、出国学习的机会,用张亚忠的话说,他“当时是‘飞鸽牌’,需要在洛阳、南通两地来回跑,让妻子来回跑不行,一个女同志还带着孩子,坐长途车不容易。”

1991年8月27日,张亚忠的妻子从南通调到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电话值班室工作,调来后的第4天,孩子还没有来得及熟悉周边的环境,就上小学一年级了。张亚忠说:“妻子和孩子来洛阳后,恰恰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我是国家攻关项目的工程负责人,经常加班加点,孩子来的第一年,我很少见到孩子。我的父母当时没有退休,岳父岳母年事已高,而我在洛阳又没有亲戚,人家孩子都有接送,我的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都是自己去上学。1991年冬天洛阳大雪纷飞,孩子放学回家一路上都是摔着跤回来的,看着孩子被摔得鼻青脸肿的样子,我心里无比难受。但是,因为我俩工作太忙,实在没时间去接孩子,妻子是那种十分温和、非常文弱的人,她身材瘦瘦的、说话声音小小的,但是一个很坚强的女性。家庭的重担主要由妻子担着,我在外面干出了一些成绩,首先离不开妻子的支持。”

张亚忠说,“1993年,单位承担的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多,同时有很多科研成果,需要转化为生产力,设计所作为科研成果和相关产业之间的桥梁,急需配备懂耐火材料工艺专业的领导。因为自己工作认真、敬业,直接由一名工程师、工程项目负责人被院领导任命为设计所所长。从1993年到2004年主持承担了上百项科研攻关及工程设计咨询项目。通过这样的桥梁作用,我为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做了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

2004年,张亚忠被任命为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副总工程师。2005年至2006年,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承接了一个比较大的国外工程承包项目——泰国水泥集团的耐火材料高温工程项目,张亚忠担任项目的负责人。在此之前,这些项目一直由德国人和英国人来做,由中国人来做是第一次。在项目实施期间,张亚忠先后去泰国11次,最长的一次,在泰国工程现场长达70天。他主要负责在项目现场组织团队,进行技术把关、协调关系、与业主谈判等,还要整合国内的相关技术资源。最后,通过对项目进行鉴定,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做的项目,比德国人和英国人做的项目节能27%——30%,获得了泰国的国家节能奖。泰方一开始对中方的技术持怀疑态度,后来事实证明,怀疑变成了无比的信任,为此又给了中方几个工程意向。通过这个项目,不仅把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队伍锻炼出来了,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的无形资产增加了,而且,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和中钢集团在国际上的声誉也大大提升了。

责在人先 为人亲和

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设计所党组书记、副所长杜波,是张亚忠的老同事。一提起张亚忠的工作和为人,杜波就竖起大拇指不住地称赞,“没得说。张亚忠为人特别随和,但又不失他的原则性。和他相处几十年了,我非常了解他。他这个人当领导,无论开展什么工作从来不靠威慑力,而是靠亲和力、感召力来带领大家把工作干好。张亚忠有搞科研攻关的基础,做设计工作喜欢精益求精,对工艺反复推敲,反复论证,应该可以做到的,他都能做得。在我们的设计所最困难的时候,他来当所长,可以说受命于危难之际。做领导与否,他都能淡然处之。2004年以后他不当所长了,虽但作为院里的副总工程师,他还坚持在所里从事工艺专业设计工作。要是放到别人身上,肯定受不了,而他却还像往常一样对工作认真负责,跟现任的领导班子仍然配合得很好,说明他这个人很有德行修养,非常难得。他一向不争名、不争利,为人很真、做人很淡,没有那么多的‘想法’。”

今年38岁的秦国伟,是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修造厂的一名职工, 17岁时,中学没上完,就从农村老家过来接父亲的班到修造厂工作,他说起张亚忠,就像说起自己的父亲一样。“我和张叔(张亚忠)在一个院住,我刚上班张叔就教我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做人。那时,张叔一个人在洛阳,他和妻子两地分居,他很会做饭,他做的饭我们单位很多年轻人都吃过,我吃他做的饭次数最多了。我们耐火材料研究院王守业工程师(现副院长)结婚时,摆了4桌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张叔非常热心,他亲自操刀,做婚宴的主厨,他做的饭菜味道好,得到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那时在单位,每天早上,都是他先做好饭,然后再叫我们这些年轻人起床吃。我从农村出来,没有文化,没见过世面。张叔就让我去上成人自学班,教我念书,他教我学到的知识比我爸教我的还多。”

肖宏滨和李红川,是张亚忠在九三学社洛阳市委工作的两位同事,他们评价张亚忠,平淡而不平庸,追求而不苛求,干工作默默无闻,对待同志热心厚道。李红川说,张主委这个人,向来不事张扬,不是见谁就夸夸其谈的那种人,他说话不多,对同志非常信任,在工作上能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会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

肖宏滨则这样评价张亚忠,他这个人,骨子里有一种高而能下、高而不忘本的东西,他的管理能力是很强的。

张亚忠还非常关心九三学社社员、关心困难群体。有一位下岗职工,生活十分困难,张亚忠给他介绍到耐火材料研究院设计所,当了一名临时工,解决了这个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

参政议政 重任在肩

张亚忠说:“我加入九三学社和参政议政的历程大致上是这样的:到1993年,分配到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的第一批将近30个大学生中有3人取得高级职称,我是其中之一。当年,洛阳市政协在推举政协委员时,要求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必须是从事科研工作;二必须是新一代大学生,具有高级职称;三必须是无党派,党外人士。我正好具备这3个条件,于是,被组织上和大家推举为了洛阳市政协委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我们单位九三学社的基层主委,她曾跟我在一个研究室工作过。她告诉我,九三学社的宗旨是崇尚民主与科学,1995年她推荐我加入了九三学社。加入九三学社后,作为一个科技界的高级知识分子,我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感,感觉到自己的肩膀沉甸甸的。”1998年张亚忠作为科学技术界的代表被推举为省政协委员。他先后担任九三学社洛阳市委副主委、主委、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副主委,2004年当选为洛阳市政协副主席。2007年8月,他当选为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主委。

他说,做好参政议政工作,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团结广大社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民主党派人士,他切实发挥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做好提案议案工作。这些年来,他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通过政协提案这一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组织和带领广大社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反映社情民意,实实在在地履行参政党的职责。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九三学社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与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的沟通和协商,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研读、座谈、调研、考察、参观等,以活动促进学习,引导广大社员从政治上、大局上观察、思考问题,正确理解国情、地情、民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社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党派在新形势下工作的特点与重点,为开展参政议政做好提案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自张亚忠任九三学社洛阳市委主委以来,仅由基层组织收集上报九三学社洛阳市委的提案素材年均都在100条以上;由社市委及专业委员会向洛阳市政协全会提交的集体提案达151件;由社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洛阳市人大、政协“两会”提出的个人提案和议案达284件。此外,九三学社洛阳市委还建立了主委会、市委会成员和机关专职干部分工联系专业委员会制度,张亚忠在带头参加活动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参政议政工作的督促和协调,从而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了广大社员踊跃提案、参政议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如九三学社洛阳市委一位领导所说的那样——“我对张亚忠很佩服。他当九三学社洛阳市委主委这些年,我社在参政议政上一直走在其他各民主党派的前面。在每年洛阳的人大、政协‘两会’上,九三学社的议案、提案总数、集体提案、个人提案都名列各民主党派之首,而且提案质量很高。具体表现在:一是优秀提案名列第一;二是引起市委、市政府重视的重点提案多;三是张亚忠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的发言和合理化建议,基本上都能引起市领导的重视。”

“提案的质量与参政效果是成正比的,同时也是参政党整体社会形象的具体体现。”张亚忠说,他任九三学社洛阳市委主委期间,为了不断提高提案的质量,他在工作中还努力做到了“四个注重”:注重事关改革开放的全局性问题;注重广大群众关心并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注重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注重重要问题的连续提案追踪建议。引导组织和广大社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抓住重点,深入调研,不断增强提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前瞻性,为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建言献策。

近年来,在张亚忠的主持下,九三学社洛阳市委围绕促进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加快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建议》、《敦促厂务公开,加快企业改革》、《规范破产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关注和解决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和再就业问题》等提案;围绕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关于坚持开展“万民评议”活动的建议》、《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保护条例”立法的建议》、《关于进行职工权益保护条例执法检查的建议》等提案;围绕城市建设,提出了《市政建设应长远安排科学规划科学施工》、《关于洛南新区建设的建议》、《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建议》、《老城区应高标准规划保护》、《关于公厕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建议》等提案;围绕“三农问题”,提出了《关于尽早安排“村村通”公路养护资金的建议》、《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提案》、《彻底根除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提案》、《关于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实施“沃土工程”的建议》等提案;围绕教育发展,提出了《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的建议》、《建立教师流动机制,解决择校热问题》、《强化职业教育为古都的经济振兴提供技术人才》等提案。积极地服务于洛阳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洛阳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一个民主党派应有的贡献。

张亚忠说,现在河南省有4100多名九三学社的社员,大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尽管自己在参政议政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这只是尽了绵薄之力而已。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张亚忠在前进的征程中将百尺竿头,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