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斌:“科技妙手”醉人芬芳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时间:2015-05-20
刚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九三学社社员严斌,在科研探索道路上辛勤跋涉,执著追求。她以科研作为企业发展原动力,倡导产学研一体化企业模式。她潜心钻研,苦心造诣,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她是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首位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
作为酿酒世家第三代,她是一名出色接班人;作为华夏高级管理人才,她是葡萄酒行业知名专家。丰富的人生旅程,让严斌变换在各种人生角色之间。延续父辈技艺,酿造出更高品质的葡萄酒是她心中的梦想。
置身环境优雅的餐厅、品尝暗香扑鼻葡萄酒的,往往是女性。但说起酿酒研发,人们通常联想到男人。在渤海之滨的昌黎,严斌从18岁开始从事葡萄酒研发,讫今已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31年。
倾情一杯美酒
——建立葡萄酒生产流程完整的微生物菌种库
干酿造葡萄酒这一行,严斌有着先天优势。她的外祖父是酿酒技术人员,她的父亲严升杰研制出国产第一瓶干红葡萄酒。耳濡目染,很小的时候,严斌就开始接触葡萄酒。
但如果认为她的成功仅仅依靠父辈,则很不公平。凭着对葡萄酒事业不变的热爱与执著,她成为中国首位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承担并完成多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3项发明专利,出版几部学术专著。这些,都是她自己悉心钻研的结果。
个人事业的成就并没有让严斌满足。在法国学习深造期间,国际同行对中国葡萄酒的轻视让她心痛。“一次和同学聊天,他们不相信中国有好葡萄酒,我把华夏长城的企业简介给他们看,可人家看都不看就搁在了桌上。”这件事对严斌触动很大,她下定决心,一定要酿造出具有国际品质的葡萄酒。
学成回国后,严斌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组建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科技发展中心。这是国内首家尖端葡萄酒实验室。“企业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有助于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严斌说,要酿出好酒,必须借助科技力量。
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严斌完成行业尖端课题15项。其中,与中国食品工业发酵研究院合作完成的一项课题,建立了葡萄酒生产流程完整的微生物菌种库,并将菌种库分成有益菌和有害菌。“这个菌种库包含从葡萄园到成品酒生产过程所能接触到的58株酵母菌、63株细菌、36株霉菌。研究有益菌,锁定有害菌,可以减少生产隐患,提高酿酒品质。”
“目前,国内许多酿酒企业普遍使用活性干酵母,没有地域特色。”经鉴定,酵母ZY1具有酒体颜色深,香气独特,单宁含量高,酒体醇厚等特点。该酵母应用于龙虎山产区葡萄原料,酿造的葡萄酒产区特色果香突出。
专注一项产业
——再圆秦皇岛产区间断26年国际金奖之梦
酿造优质葡萄酒,葡萄质量至关重要。“葡萄树的树龄越大,所产葡萄酿出的酒质量越好。”严斌说。国内葡萄树往往10年就因产量太大过早衰老被淘汰。在国外,葡萄树龄却动辄30年以上。
2004年,严斌在国内首创不同于传统扇形架式种植模式的水平龙干架式葡萄种植模式,通过控产延长葡萄树寿命,并使葡萄树通风透光,不易患病,果实含糖量、单宁、总酚等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为了让种植户接受新的种植模式,她用了几年时间。
“许多种植户注重眼前利益,不愿减产。”严斌说,有的种植户看到葡萄树减产,趁她出差又改回原来的种植模式。经过苦口婆心劝说,并以产生效益的示范园进行对比,如此反复几年,新的种植模式才逐渐被接受。
艰难的种植模式改变过程让严斌意识到,葡萄酒产业的良性发展,有赖于企业和种植户都能从中获益。为此,华夏长城常年对种植户进行免费指导,并与其签订收购协议,优质优价,让种植户分享行业发展成果。
“我经常深入种植户中间,了解到他们对葡萄酒产业非常热爱,也感到了自己的责任。”为了更好促进葡萄酒产业发展,严斌整合民间资源,组建了非营利性组织秦皇岛晟杰葡萄酒产业研究发展中心。严斌说,这个研发中心集中了昌黎产区葡萄酒技术优势力量,主要任务是在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等环节开展创新研发和技术指导。
今年3月,该机构主导研发的一款葡萄酒在巴黎获得国际葡萄酒评酒大赛金奖,圆了秦皇岛葡萄酒产区中断26年的国际金奖之梦。“可以说,这是个不寻常的成绩。”严斌满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