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地貌学、海洋地质学家

来源:    时间:2010-09-09

任美锷(1913年9月8日—2008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地貌学、海洋地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任美锷出生于商人家庭。其父开设席庄,经营宁波特产的草席。他鼓励子女发奋求知,弘扬祖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任美锷阅读了张其昀编著的《高中本国地理》,书中论述了我国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与当时流行以山川、物产、风俗等为主要内容的地理书籍相比,别具一格,饶有趣味。从此他开始对地理学发生兴趣。后来,他详细阅读了美国地理学家Ⅰ鲍曼的《战后新世界》,更增加了学习地理学的兴趣和信念。1930年,任美锷毕业于浙江省第四中学,考入中央大学地理学系,并在胡焕庸、张其昀等的支持鼓励下,与同窗李旭旦合译了法国人文地理学家布吕纳的《人地学原理》英文版,对中国地理科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34年毕业后,任美锷到资源委员会任研究实习员。1936年报考第四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以总分第一被录取,由李四光教授推荐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理系,师从贝利教授深造地貌学,兼修地质学,以“英国Clyde河流域地貌发育”学位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并于1939年回国。

任美锷于1939年回国时,适值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到贵州遵义任职于浙江大学史地系,翌年晋升教授。1942年以后,在重庆北碚应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兼史地系主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总干事、《地理学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兼任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任美锷为我国地貌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做出重要贡献。1965年参加华南某军港的整治工作,在中国首次应用潮汐汊道理论,解决了海港整治问题。1974年应邀赴大庆油田作系统的沉积相学术讲演,并应用沉积相理论,解决了油田提出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1979年—1984年领导江苏省海岸带综合调查,对淤泥质潮滩沉积动力过程作了较深入研究。1984年以后主要从事黄河三角洲研究,对该区海港建设及区域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重点研究人类作用对华北海岸带发育的影响。在国内外发表的系列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任美锷在抗日战争后期,十分关心我国战后的经济建设,他撰写了“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战后中国的工业中心”等一系列论著参与论评。他认为所谓“区域设计计划”的研究实属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可称为“建设地理学”,并且提出,战后中国工业建设应以钢铁工业为主,农业建设以土地利用的合理化为首要,交通建设乃中国经济建设的灵魂;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现象区域特色的科学,以区位理论为其中心思想。许多经济地理事实常因人为措施发生重大变化,随时在更新和变动,必须用动态观点来研究,这就是动态的经济地理学;工业区位论的实质是工业原料指向、动力指向和市场指向,战后中国工业发展应以多元化原则与区域工业差别发展原则为标准;而且,中国工业布局应发扬进取精神,不应消极偏安把重要的工业退置于经济条件不合适的闭塞所在;土地利用最富地域性,随各处自然环境与人文条件不同而异,必须研究当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的环境。但是,人是主体,环境为客体,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环境影响,但不受严格控制。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增产途径并不在于垦荒,应以改善水利、增加人工肥料、改良作物品种来提高作物产量为主,而中国南部丘陵地区应重视垦荒过度所引起的严重侵蚀。这些科学见解到20世纪90年代仍有重要意义。他所提倡的“建设地理学”思想促进了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对经济地理学的兴起有积极作用。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形式也因地而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开展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十分必要。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地理学家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发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引起国内地理学家的热烈争论。任美锷与杨纫章合作发表“中国自然区划问题”一文,对中国自然区划的原则、指标、等级单位系统和区划方案等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进行自然区划的实质在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各地区自然综合体内各种自然因素间的矛盾,以及自然界与农业生产间的矛盾,从而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作为各级自然区划的依据。我国自然条件复杂,机械运用统一指标来进行自然区划,未必能得到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效果,也就不能达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把热量条件作为全国第一级自然区划的依据,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是合适的,但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自然界与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是水分,而热量条件只是决定地域分界和考虑农业布局的次要因素,只能作为第二级自然区划的依据。区划单位必须代表地域自然界全部差异,而不是某一个因素的差异,纯粹的热量带不宜作为区划的标准,应结合水分及受热量和水分制约着的区域内一定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发展为依据,划分成自然区、自然地区和自然省等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并拟定了与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完全不同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在中国自然区划问题争议中,任美锷又发表“中国准热带”一文,论述了厦门、广州、南宁一线东南部沿海地区处于东亚季风区热带北部边缘,冬季受寒潮影响,气温偏低,个别年份特大寒潮袭击下热带作物严重受害,少数热带作物发生冻死现象。但从自然景观要素与农作物的特征分析,均与热带性质相似,与亚热带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故应属热带范畴,称此为“准热带”。“准热带”的划分,表示种植热带作物须采取必要的人工措施,这样给生产上提供了明确的利用界限,扩大了热作基地建设的范围,便于国家生产部门做出合理的远景规划。1972年底,竺可桢最后一次会见任美锷时,深有感慨地说:“至今还没有一本篇幅适当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问世,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任美锷主持编写的《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就是在这个启示下,在讲授的“中国自然地理”原稿基础上改写的。在这部著作中,论述了综合自然区划原则、热带北界、准热带、热带山原等理论概念,显示了我国区域地理研究的独特风格,并展示了祖国的锦绣山河、特殊的自然环境,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提出许多改造和利用自然条件的重要建议和措施。该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地理学家重视,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地理专业重要教材,被认为是中国自然地理的代表性著作,已译成英文、日文和西班牙文出版,并于1988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我国碳酸盐类岩层分布广泛,喀斯特类型独特多样,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任美锷在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地貌考察和西南铁路沿线喀斯特的研究工作中,根据实地考察资料,提出深部喀斯特的概念,并按形成机制将深部溶洞作系统的成因分类,对西南铁路隧道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把我国喀斯特研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任美锷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系统研究有关溶洞发育的经典著作,探讨喀斯特科学理论,他根据多年野外实地考察的资料分析总结,发表“中国岩溶发育规律的若干问题”一文,精辟地阐明了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的地带性规律,从而确立了“深部喀斯特作用”的新观点,并对深部喀斯特作用机制进行剖析,提出了深部溶洞的成因类型。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北京周口店洞穴发育及其与古人类生活关系”的论文,创造性地将喀斯特学、沉积学与古人类学三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根据洞穴堆积层的沉积特征,结合哺乳动物和孢粉等化石研究及测年数据,描绘了北京猿人洞的古地理环境在距今70—23万年间至少有8个比较明显的气候波动。这些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喀斯特理论,也丰富了世界喀斯特学的内容。这项成果1984年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就,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56年,任美锷参加了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为了实现科学规划的目标,他积极投身于我国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带领师生奔赴祖国西南边陲,深入西双版纳热带丛林,总结橡胶种植的经验,综合分析自然环境条件,提出橡胶种植北限可达北纬25度,海拔上限可达900—1000米的结论,为建立热带作物种植基地提供科学论据。

20世纪60年代初,任美锷努力自学沉积学和海洋动力学方面的知识,研读了最新期刊上有关论著,详细摘记其中重要的内容和数据,致力于海洋沉积动力过程研究。从动力、沉积相和海滩循环等方面综合探讨开敞性潮滩的沉积动力过程,通过台风异常事件揭露风暴潮在海岸带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规律,阐明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消长的影响,为胜利油田建设选定油运港址,并提出整治黄河三角洲以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生物工程措施建议。这些方面的研究成就充实了世界潮滩和三角洲沉积的内容。他在领导江苏省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中,研究了苏北沿海风暴潮对淤泥海滩沉积的作用过程,发表了“风暴潮对淤泥质海岸的影响”,为世界潮滩研究作了重要补充,引出全球海面上升对我国三大三角洲影响的研究课题。为此,任美锷应邀赴瑞士、德国、英国、美国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讲学。

任美锷十分关心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前景,总结陆相油田的储油规律,应用浊流沉积理论提出“沉积圈闭”的观点,为油田开发带来新的希望。1979年,国家下达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任美锷又负起新的重任,担任江苏省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在历时5年的大规模考察调查工作中,他因患视网膜破裂症先后三次手术治疗,仍然坚持领导考察工作,多次亲临苏北沿海调查,率先完成国家任务,并拟定了《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法规》,使江苏成为全国首先公布这方面法规的沿海省份。

任美锷还历任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事组织和原子能委员会联合组织的海洋放射性废料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海岸研究杂志》编辑、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河口海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海岸线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等。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任美锷在地理科学工作的50年间,以其非凡的才智和辛勤的劳动取得丰硕成果,发表专著10多种,论文200余篇。1986年6月获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的维多利亚奖章。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任美锷在古稀之年,依然才思敏捷,洞察着国际地理学与海洋学的最新动态,置身于科学前沿,为发展中国地理科学不懈努力。

 任美锷院士主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