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冶金学家、冶金教育家

来源:    时间:2009-09-22

 

周志宏(1897年12月28日—1991年2月13日),出生于江苏扬州。冶金学家、冶金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周志宏出生于扬州市一个普通银行职员家庭。1913年从两淮小学毕业,考入扬州中学。1917年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1923年毕业,获工学院学士学位。1924年去美国南芝加哥炼钢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25年秋,他进入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1926年获冶金硕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中锰钢结构研究”(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medium manganese steel),引起了正在匹兹堡讲学的被誉为美国冶金之父的A苏佛(Sauveur)的重视,要他去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苏佛教授的指导下,周志宏于1927年提前完成了博士论文。在“高速冷却对纯金属马氏体组织的形成”的研究论文中,周志宏解决了在尚无真空冶炼设备的条件下,防止纯金属从高温状态冷却到低温过程中被氧化的难题,为马氏体相变研究奠定了基础。哈佛大学教授会议第一年即授予他冶金工程师学位,并为他申请到了海林-介林(Henning-Jenning)奖学金。1928年,他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随后,经苏佛推荐,他到美国国家钢管公司劳伦钢铁厂任研究员。厂方给了他一个不易解决的课题——消除钢管表面缺陷。不久,厂方主管工程师意外地收到了周志宏的研究报告,惊愕不已,立即给他加了工薪,表示从优续聘。周志宏思乡回国心切,婉言谢绝了。

周志宏是我国合金钢与铁合金生产的奠基人之一。1929年秋,周志宏回到祖国,任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兵工研究委员会助理委员。1930年出任兵工署下属的上海炼钢厂厂长。在周志宏主持下,上海炼钢厂不仅供应兵器用材,还承担了当时一些重要工程的大型设备的生产。他为钱塘江大桥设计和制造的大型桥座钢铸件,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风浪冲击。他还主持了南京龙潭水泥厂转窑的6吨大直径齿轮、逸仙舰主轴的浇铸和大量军工铸、锻件的生产。

周志宏是我国第一位飞机炸弹制做者。在国外,炸弹是压制出来的。我国由于没有大型设备,周志宏因地制宜首创用铸造方法来制造。由于他严格进行冶炼成分的控制和炉后理化检验,产品质量有可靠保证。他试验用我国丰富的锰和钼代替或部分代替贵重的镍铬以冶炼高强度合金钢,使上海炼钢厂的产品能与美国、德国的名牌产品竞争,为民族钢铁工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5年,周志宏被派往欧洲检验进口钢材及考察钢铁工业。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他立即返回祖国,受命筹备汉阳铁厂复工。当时兵工署在重庆成立了材料试验处,他任该处技正(总工程师)兼处长。1942年,兵工署第28厂成立,周志宏又兼任厂长。他领导研制和生产合金钢厂的产品不仅解决了兵工生产和民用生产之急需,而且把中国冶金技术的发展推向了新阶段。当时在政府战时生产局工作的美国专家格雷罕姆(Graham)和S哈里(Harry)等先后参观了材料试验处和合金钢厂,给予高度评价,并代表美国南芝加哥钢厂钢铁协会聘请周志宏为荣誉会员。

在重庆8年间,周志宏还担任重庆大学教授。他十分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培养,带领和造就出了一批冶金专家、学者,这些人在我国冶金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年底,周志宏由重庆到南京,接受交通部聘请,筹备交通部研究所。1948年,周志宏由南京回到上海,等待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志宏在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机械系主任。1951年周志宏在第二次钢铁会议上,提出了加强理化检验的建议,并接受重工业部委托,在上海办了一个钢铁理化检验培训班,为全国输送了一批检验技术干部。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周志宏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主任、金属热处理教研室主任、冶金系主任、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分校校长、名誉校长。他创办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建成了具有中间生产规模的热处理实验室。经过不断努力,上海交通大学由当初的金属热处理教研室发展为两个系和四个专业研究所,周志宏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培养我国金属材料和热处理专业人才、发展我国热处理事业方面,周志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8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冶金系,他亲自带研究生从事专题学术研究。过去所使用的显微镜是静态的,他很想有一台动态的高温金相显微设备。1957年他赴苏联、捷克参观访问时,曾用心考察这种设备,可是没有找到。1962年,他与研究生一起设计,研制成我国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样品可以在显微镜的镜头下进行加热、冷却和保温,以观察或拍下温度变化过程中金属的相变过程和组织结构的照片,为动态研究创造了条件。这台设备经过研究生、青年教师的不断改进,定型为JD-1型高温金相显微镜。周志宏的“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长大速率”和“贝氏体相变的动力学特征”,便是在这台高温显微镜下取得的科研成果。1979年,美国材料科学访华讲学团来上海交通大学讲学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这台显微镜下金属相变的动态,给予了高度评价。

周志宏为我国氧气顶吹转炉、顶底复合吹炼和直接还原炼钢等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以后,周志宏把主要精力投向氧气炼钢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上。当我国还沉浸在全民大炼钢铁的狂热中,正在推广小型蜗鼓型侧吹转炉时,他却从1956年奥地利林茨钢厂发明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中敏锐地觉察到一场炼钢工艺的革命已经开始了。周志宏撰文介绍氧气炼钢的优越性。他作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在代表大会上提出在我国开展氧气炼钢的建议,获得周恩来总理的肯定和支持。

周志宏率先在上海交通大学冶金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氧气炼钢实验室,指导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氧气转炉炼钢法的试验研究,在水力学模拟试验、热模拟试验、烟气除尘和回收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在他的指导和上海市工业生产委员会的具体组织下,上海冶金设计院与上海第一钢铁厂合作,于1962年把一座5吨侧吹转炉改建为氧气顶吹转炉的试验炉。通过一系列中间试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促使该厂三车间在上海兴建起第一座年产30万吨钢的氧气顶吹转炉。以后又陆续改造了两座转炉,使三车间成为年产100万吨钢

的氧气转炉炼钢车间。氧气转炉炼钢技术已在我国普遍应用,周志宏是最有力最积极的播种者。

1976年,周志宏教授直接领导氧气炼钢研究组,深入实验室指导开展氧气底吹炼钢的基础研究,并把顶底双吹氧气转炉炼钢工艺扩展应用到铁合金生产上,在上海铁合金厂采用顶底双吹氧气转炉冶炼中、低碳铬铁获得成功。以氧代电,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又为顶底双吹氧气转炉炼钢的工艺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项研究成果荣获1982年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

周志宏为宝钢建设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担任宝山钢铁厂副首席顾问的10年中,应用他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为宝山钢铁厂的建设做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贡献。1985年10月,已89岁的周志宏亲赴宝山钢铁厂为高炉开工点火,感到无限欣慰和自豪。在他92岁寿辰时,他说,为宝钢第一座高炉点火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这位在我国最早从事金属结构研究并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冶金学家从没有把自己的眼光盯在个人已有的成就上,而是放眼于国家的需要。他看到我国炼钢工业技术落后,迫切需要引进新技术新思想,就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了这一新的领域。他的一生和我国现代冶金工业分不开,他的晚年更是和我国炼钢事业紧密相连。这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年届九秩时还积极为上海老钢铁企业面临的废钢与生铁短缺问题出谋划策,开展直接还原法的研究,在他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自还原性矿块的成型、还原研究以及热模拟竖炉中的冶炼试验于1989年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专家鉴定。这是他一生中最后完成的一项课题,充分体现了他的进取精神。

周志宏执教近50年,为培养冶金和机械方面人才做出了贡献。他主张教学民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培养和造就的人才中,有学部委员、省市级领导干部、高等学校校长、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他们

正在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学术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周志宏热爱年轻一代,关心他们的成长。为鼓励从事冶金和材料科学而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和研究生,周志宏于1987年捐出他多年工资积蓄2万元,设立“周志宏奖学金”基金,每年颁发一次。

周志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1986年当选为荣誉委员,上海市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周志宏一生中为我国钢铁冶金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90寿辰时说:“我追求的是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我始终满怀信心和希望。我认为物质生活是有限的,而我们需要的精神世界则是无限的。它随着我们在学术和事业上的进取和生活上的改善而日益充实和丰富。年轻的同志,难道人生不应该是这样吗?”这是周志宏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了94个春秋后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志宏院士主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