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与病毒作战甘之如饴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时间:2015-06-03

在“病毒”眼中,她是无坚不摧的“刀锋女神探”。在儿子眼中,她是把SARS看得比家人还重要的不称职妈妈。在同事眼中,她这个全国先进工作者可谓实至名归。张曦,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定所所长、全国先进工作者。近日,记者走进她的世界,探访那些发生在实验室中跌宕起伏惊险丛生的故事。

凌晨来了疑似埃博拉“病人”

今年春节期间,微信上一个帖子牵动了无数市民的神经——上海发现高度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两天后,当“排除感染”的官方消息传出后,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然而,这例病例是怎么排除的?新春的实验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人们却不清楚。

“那是大年初二凌晨,我从睡梦中被手机铃声惊醒。”张曦回忆道,她接到通知,这名高度疑似感染者症状严重,已经被市公共卫生中心收治,急需有人去P3实验室开展病毒检测。

埃博拉是一种致病致死性高的病毒,在非洲已经造成多人死亡,这位疑似患者恰巧刚去过非洲,回国后又先去了北京,再来到上海,如果他确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者,那就牵涉到两个城市千万市民的生命安全。

P3是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的缩写,不仅意味着非常高的安全级别,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人员要承受如同身处高原般缺氧的压力,时间一长可能感到不适。有同事劝张曦不必亲自去,“这么晚了,就让年轻人去吧。”可张曦深知这项工作对城市与国家意味着什么。凌晨1点,她和同事赶到位于市郊的公共卫生中心,穿上层层防护服,走进了实验室。经过一夜奋战,终于得出结果——这位患者并没有感染埃博拉,种种症状只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疟疾。所有悬着的心都放下了。

火眼金睛洞察魔踪

和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这样的经历对张曦而言早已习以为常。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2003年“非典”、禽流感……病毒只要遇上这位“刀锋女神探”,任凭行踪有多诡异,它们也难逃脱。

2003年,“非典”在全国肆虐。在上海市疾控中心,张曦和同事们面临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彼时,疾控中心正担负着SARS疫情的监测、控制、流调和病原检测的特殊任务。她所在的防疫科微生物实验室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全市500多家监测点医院的病原检测工作,要为全市临床诊断或排除提供鉴别依据。

“刚开始病原体还没找到,只能采取排除法来为临床确诊病人提供依据。”张曦回忆,她的团队在很短时间内就制订了一套临床常见的“非典”病原学检测的方法和程序,通过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细菌病毒分离培养等方法为排除临床常见的非典型肺炎提供实验依据。那时,为了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她在实验室伴着星星迎接黎明到来。经过一次次反复实验,她的团队终于从上海第一例临床确诊病人的血液、咽漱液中检测到了SARS病毒基因,就此建立了特异性检测SARS冠状病毒的RT-PCR方法。更让人刮目的是,他们很快在上海首例确诊病人的血液和咽漱液中分离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作了基因测序。随后上报的一份份疑似或者确诊病人的血样、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纷纷送到她手里,分解、观察、搜索、筛选,在她的火眼金睛下,一个个潜伏在黑暗中的坏家伙纷纷原形毕露。当时,全国上下纷纷“闻典色变”,但作为“守门人”,张曦选择不回避。她建立起了一套消毒隔离和个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为杜绝实验室污染和感染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当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来沪考察时,连连感叹上海的工作细致周到。

细数这些年来全球经历过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这位外表柔弱的“女神探”已多次展露神功。美国9.11事件后,她检索和研究了大量国内外资料,不到两周,就指导建造了一个简易安全的炭疽检测专用实验室,建立了集快速筛检和规范化炭疽检测流程,处置了多起国内外的白色粉末事件,为2001年上海APEC会议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中,她带领的团队针对输入性传染病和上海地区少见罕见传染病等各类病原体检测技术和检测试剂进行了技术开发、储备和准备工作,还建立了输入性和上海地区少见罕见传染病的名录,完成了多起世博会期间的应急突发事件的实验室检测和病原菌的确认。

无可比拟的价值感

每天在实验室里,埋头面对一串串数字排序、一根根试管,这样的工作干一年两年或许是兴趣,而一干几十年,怎么会不枯燥乏味?“在我看来,它带给我的价值感是无可比拟的。”张曦这样理解自己的职业——和病毒打交道就像神探破案,抓住一点蛛丝马迹穷追不舍、剥茧抽丝,敌人越狡猾越能激起斗志,当最后生擒元凶时,那种喜悦、那份成就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不过,这位“女神探”在家人看来却“不称职”。儿子眼中的张曦,病毒比家重要。每次有人和他说起妈妈,他就说:No SARS。张曦记得,在承担“上海地区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研究”的重大科研项目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她几乎天天工作到凌晨,甚至在实验室里通宵做实验。每每回到家里,儿子已经熟睡,第二天一早没等孩子醒,她又早早赶往实验室。

心中有愧疚,践行无迟疑。张曦说,疾控工作者就像幕后英雄,虽然从来收不到病人的鲜花与感谢,但还是甘愿默默付出,用智慧与汗水守护着每一位市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