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涛:为了更好的回报家乡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时间:2015-06-03

“内蒙古是我的家乡,沙尘暴和干旱对当地生产、生活影响很大。我到国外学习是有备而去的,专门钻研了国外干旱和沙尘暴等对气候影响方面的研究方法。”高涛说。

高涛,九三学社社员,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学科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风华正茂的她带着建设家乡的梦想,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投身到气象科研工作中,一干就是31年。

迎难而上 兴趣为伴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多发的灾害天气,影响下游京津及周边地区,对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高涛深知沙尘暴的危害,为此立志开展沙尘暴机理的研究。在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研究中,她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受到世界气象组织以及国际气候专家的肯定。

2005年8月,她作为主要组织者,成功地在呼和浩特市举办了第三届国际沙尘暴与降尘天气专题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学术报告。特别是在2009年9月,她受邀赴瑞士日内瓦,参加了由联合国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其中有两篇关于沙尘暴的研究论文参加了大会学术交流。

高涛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研究表明:沙尘源地地表环境变化主要是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气候变化是沙尘暴增多的主因。她用有力的证据驳回了国际上对我国沙尘源地环境变化的无端指责,维护了国家形象。

在艰辛而相对枯燥的科研工作中,兴趣是高涛的精神支柱。“当我亲自动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规律或机理,用自己设计的模型和计算方法取得满意的预测效果时,打心底里感到欣慰。”高涛说。

然而,一开始,面对气象科研,高涛并不得心应手。“我大学的专业是数学,初入气象行业时,最大的压力是不懂气象。”她说。

面对这种困境和压力,如何补上在气象知识层面的短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呢?高涛毫不气馁,下决心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气象知识,从最基础的气象知识到比较高深的气象理论,她一点一滴地啃,向专家和同事请教,坚持常年不断地学习、积累和科研实践。久而久之,高涛的气象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她的电脑摆在卧室里,卧室也是她工作和思考的地方。”高涛科研团队的成员乌兰告诉记者,当某一个计算程序调试不通时,她会连续几天纠结其中,不间断地思考。有时在深夜,刚躺在床上,突然有了思路,她会立刻起身,打开计算机进行调试。

就这样,从数学应用、模型算法设计到计算机编程技能,从天气学、气候学知识到各类气象图形的绘制技能,从英文读写到英文论文的撰写技巧,她不断地充实自己,科研能力和水平也随之提升。

硕果累累 回报家乡

如何使丰富的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并更好地指导实际业务?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高涛一直在努力探索中。而以自己的点滴力量回报家乡,也正是高涛走上气象科研之路的初衷。

瞄准沙尘暴相关机理、春旱预测信号探索、预测模型及算法设计等,根据内蒙古气象业务发展状况和实际需求,高涛做了大量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业务中,接受实践检验,获得第一手反馈信息,并不断改进预测模型,使其切实发挥效用。

内蒙古农业气象条件复杂,通过对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偏差的分析和精细化处理及参量订正,高涛分析出了内蒙古主要农区未来30年的气候趋势,对各盟市单产变化趋势做了预估,分析评估当地粮食生产可能面对的气候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为相关决策部门制定粮食生产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

高涛还分析了我国大兴安岭根河地区兴安落叶松树木年轮样本,做了交叉定年和质量控制,建立了标准化年轮、早材和晚材宽度年表。她发现年轮宽度与前期和同期不同时段气温、表层和深层地温、积雪深度、蒸发量等气候要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北半球主要大气环流系统的演变对根河及其附近地区小气候的影响显著;利用标准化年表和气温要素重建了根河年气温和深层地温序列,周期分析发现根河年气温和深层地温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周期;利用气候数值模式对根河及其附近地区未来30年气温变化的模拟结果显示,该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可能对该地区兴安落叶松的生长不利。

干旱对当地生产生活影响重大,为此,高涛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内蒙古春季干旱上。她主持完成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春季干旱影响因子分析、季节预测模型设计和算法研究与应用”,对近52年内蒙古春季气候状况做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建立了春旱季节预测概念模型,设计了预测模型中主导气候因子的定量化判别指标和判别推理规则及其算法。

高涛已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包括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在内的各级科技奖励11项。“每一次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和老一辈气象学家的培养和关怀,都凝聚着我所在团队的共同努力。”高涛说,她将珍惜荣誉,继续钻研,用更好的研究成果回报祖国、回报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