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镇豪:“冷板凳”也要与时俱进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5-05-05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求学历程,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所研究员宋镇豪用了傅斯年先生这句形象的话语。不过,那时的找东西,是一个渴望知识的青年人凭着爱好和信念到处找书看。

如今的甲骨文专家宋镇豪刚进大学时是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理科生。大学期间,由于“文革”,学校停了课,并且在“破四旧”的氛围下,学校图书馆里的大量旧书籍被集中起来准备烧掉。宋镇豪觉得十分可惜,在书堆里,他蓦然发现了一本线装书版的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我偷偷捡起来,藏在怀里,拿回去偷偷看,偷偷看,一下子看入迷了。”这本书为宋镇豪开启了甲骨文的精彩世界,于是,他便开始“动手动脚找东西”。“我根据这本书里的一些甲骨文想方设法地找相关书来读。好在我老家在苏州,那时候停课回了家,有些老先生文化功底很深厚,还有藏书,我就偷偷去找他们请教,学习古文字、诗词格律等,这样慢慢充实自己的知识。”宋镇豪说。

1972年,苏州的古旧书店恢复开放,可以买到文物考古书籍令宋镇豪兴奋不已,他从每月的饭费里省出钱来买书。“我吃饭的时候看食堂的菜单都是从下往上看,下面的菜便宜,尽量克制吃饭花销,省的钱用来买甲骨书籍,也买《左传》等历史书。”这一段自己研究的时光让宋镇豪兴趣越来越高,上世纪70年代初小屯南地甲骨出土,他还自己尝试着进行考证。丰厚的积累没有白费,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后,宋镇豪如愿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甲骨学者胡厚宣先生的研究生。

“我考上研究生以后,宿舍在北京师范大学里,当时条件很差,每天早上起很早步行到位于建国门的社科院历史所看书。那时候能看书感到很幸福,我当时把国家图书馆以及北京各个高校图书馆有关甲骨的书,做了个调查,然后逐步找来看,还手抄了不少。”步入专业领域后,宋镇豪仍然在“动手动脚找东西”,不光是北京,还调查南京大学收藏的文献,将北京没有的一本文献做了手抄本。“我把手抄本给胡先生看的时候,他非常高兴。我抄了大量的书,包括厚厚的甲骨文编、《说文解字》等等,一辈子受用。现在网络方便快捷、信息丰富,很多人反而增加了懒劲儿,不爱看书,更别说抄书了。其实在学术研究领域,只靠网络信息是不行的,一定要多看书,翻书有得,有些认识就是在偶然一翻中得到的灵感。”宋镇豪认为,社会发展速度快,社会环境浮躁,但学术研究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历史研究需要有沉淀和积累,浮夸成不了大气,青年学者应该静下来,踏踏实实、有目的地坐冷板凳。

何谓有目的的冷板凳?“做学问要甘坐冷板凳,不过这个板凳可不是白首穷经地坐在冷冰冰的凳子上冥思苦想,不关注学术发展的动向。”宋镇豪这样解说他的“板凳经”:要跟学者多联系,多交朋友,关注学术领域中有哪些课题有待深化,有哪些争议要思考,有什么好的方法理论解决问题,坐冷板凳也要与时俱进。如果变成书呆子,对学术没有贡献,国家也不需要这样的人才。“青年人要做新学问,加深加厚自己的学养,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新的天地。现在学科发展速度很快,新的东西层出不穷,青年人应该走出自己的求学路数。”宋镇豪说。

长期以来,以甲骨研究为代表的一些学术领域因为传承的困难而被称为“绝学”,而宋镇豪认为甲骨绝学绝不了,“江山代有才人出,青年学者中涌现了很多后起之秀,他们勤奋好学,知识面很宽,将会对各个学科的学术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