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俊:仰望星空 扎根大地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5-05-20

抬头仰望天空,那广袤苍穹和浩瀚星空始终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目光。

观测宇宙,寄托着中国人矢志赶超的梦想,承载着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冲动———蒸汽机上路时,中国人还在沉睡;飞机升空时,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刚刚竣工;阿波罗登月之际,我们的第一颗卫星还在艰苦研制中……

“星星在中国出现”

提及我国如今的天文观测水平,严俊不无自豪。

“研究宇宙天体的形成、运动和演化规律的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望远镜‘高瞻远瞩’的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天文学发展水平。经过几代天文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天文观测水平近年来迅速提升,仅2008年就有3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建成、奠基,令国际同仁刮目相看。”

“星星在中国出现”——2008年8月15日,《科学》杂志以此为题,专门介绍我国自主研制的国际新一代太阳射电望远镜———射电频谱日像仪。

射电频谱日像仪安装在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的国家天文台明安图天文基地,由40面4.5米口径天线和60面2米口径天线组成,分别组成分米波和厘米波两个射电综合孔径阵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太阳是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颗恒星,加强对太阳活动的起源、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未来活动预报的研究,直接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以国家天文台为代表的我国太阳物理研究,在部分领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严俊说,射电频谱日像仪投入观测后,将在世界范围首次实现在厘米、分米波段上同时实现以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频率分辨率观测太阳动力学过程,对于揭示太阳活动中的能量释放和粒子加速等基本物理过程、研究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将发挥重要作用。

“把中国的天文望远镜安装到月球和卫星上”

明安图天文基地奠基1个多月之后,国际天文学界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国。2008年10月16日,我国最大、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天文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落成。

所有的科幻小学和电影都源自对天文的好奇之心。现实中的天文虽然同样神秘莫测,但远没有小说和电影惊心动魄。严俊不厌其烦地给记者解释一些晦涩的天文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为的是让包括记者在内的大众更多地喜欢上“星空”。

宇宙浩瀚,斗转星移。众多的天体是如何产生的?数百亿的星系又是怎样演化的?在这些问题的探索中,光谱的获取是揭开这些天体之谜的一把钥匙。

在星系探索中,包含着极其丰富信息的光谱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星系的光谱可以提供距离、构成、分布和运动等信息,恒星的光谱则包含构成、光度、温度、化学组成、空间分布和演化历史等资讯。从大量天体的光谱观测中还可以发现许多奇异的天体和天体现象。所有这些,将促进人类对宇宙演化规律、物质结构、相互作用等最基本物理规律的新认识。

严俊说,迄今为止,由成像巡天记录下来的数以百亿计的各类天体中,只有约万分之一进行过光谱观测。“LAMOST是我国大科学工程中既有国际领先的科学目标、又有独创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创新的典范之作,其新颖的构思和巧妙的设计,突破了世界上光学望远镜大视场不能同时兼备大口径的瓶颈,标志着我国天文观测设备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重大跨越。”严俊认为,“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发明400年来,LAMOST使中国第一次在望远镜类型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天文望远镜将安装到月球和卫星上,天文观测将从地基扩展到天基。”严俊告诉记者,“伴随着观测手段的提高和观测范围的扩大,我国的天文研究事业将水涨船高,创造新的辉煌。”

“阴差阳错”成就的天文学专家

“我是在老师的批评声中长大的。”回首成长历程,严俊掩饰不住天性中的率真。“教科书一发下来,没有一两个星期,我就都看完了。上课不是看课外书,就是提问题刁难老师。”小学到中学,严俊印象最深的就是到处调皮捣蛋。

可对数理化的偏好似乎是严俊与生俱来的。“玩儿”着长大的严俊从小数学成绩就十分突出。每次考试,不仅必答题很快做完,就连难度较大的附加题也都准确无误,这使得老师们对这个“贪玩”的学生也照样喜爱有加。

严俊记得最清楚的是1977年高考,这是个决定他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粗心的严俊居然没有看清题目把作文给忘了,而数学试卷他却拿到了满分。超常的逻辑思维使得严俊更加偏爱数学。当时严俊报考的专业是南京大学数学系,且3个专业全部填写了数学。然而,最终被天文专业录取时,懊丧的他根本不知天文为何物,满脑子理想就是数学,甚至一度想回学校复读第二年重新考试。

可就是这样阴差阳错进入的天文领域,严俊还真做出了成绩。

严俊观测发现的70余个新的赫比格-哈罗天体,占当时国际已知总数的15%,其中30余个已独立获得国际正式编号。他主持和承担过10余项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主持“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筹建工作;作为项目总指挥或副总指挥参与若干国防军工和航天项目的管理和协调工作;主持完成我国载人登月科学和工程目标论证以及我国深空探测科学目标论证工作……

严俊工作非常繁忙,只要不出差,周末在办公室遇见他的概率非常大。而在办公室看到的,永远是严俊作为天文领域专家认真的一面。

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27年前,严俊加入九三学社。“我入社是受了紫金山天文台老台长张钰哲先生的影响。他解放前就是天文台长,解放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他一生追求民主科学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

“追求民主科学”,是严俊的座右铭。身为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成员,则给了严俊以参政议政推动民主进程的机会和平台。多年来,严俊在繁忙的科研和管理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参加各种参政议政活动,撰写提案建议、社情民意。

严俊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2014年参加全国两会时,记者的围追堵截、媒体的灯光闪烁让这个一直醉心沉静星空的科学家特别不适应。但严俊拿出的提案却毫不含糊,甚至可谓“重磅”。

“当前众多公共资源的配置权主要在各级政府手中。尽管行政决策从方案设计到论证完善,领导‘一言堂’的现象大为减少,但轻视规律、武断臆测的现象仍然突出,家底不清、论而不证的状况依然存在。”严俊还记得,自己去年的提案直指重大决策“一言堂”现象。他提出的实施更严厉的监督问责机制,依法落实人大质询、罢免规定;重大决策被证明错误或无效的,需对责任人终身问责等建议,引发舆论热议。

严俊的这件提案并不是一时而为,而是早就心有所想。在严俊的天文世界里,不经过科学严谨、认真反复论证和实验检验的数据和理论,可能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和损失。多年来在各地不同主题的调研中,严俊发现了一些普遍现象。如,从“造城运动”之后的新城遍地、鬼城频现,到“古城热”、“故里热”之中的大拆大建、余留的欠债烂尾等各类怪象都是因缺乏科学论证造成的。

“若决策过程还是由领导‘拍胸脯、拍脑袋、拍屁股’,把专家当摆设,使咨询走过场,势必会把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引入歧途。领导干部要想谋求科学发展,就必须充分尊重专业知识,并遵循自然规律。”严俊说,直到现在,他依然坚持这个观点。

然而当时令严俊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件言语犀利的提案,把他推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讲台。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严俊在大会堂作了以提案为基础的题为《尊重规律科学求实莫让政府决策成笑谈》的发言。短短不到十分钟的发言,数次被潮水般的掌声打断。“真的十分鼓舞人心,事实证明,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这些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而严俊,这个敢说真话的新委员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严俊被这次参政议政经历鼓舞着,他明白自己可以做得更多。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接地气多调研,提出更多提案……

作为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中央院士专家科普巡讲”也是严俊多年来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

科技需要“高精尖”,科普则要“接地气”。在奔赴全国各地进行的科普巡讲中,严俊做的科学报告是大家期待值最高的活动之一。天文学与X射线脉冲星自主导航、天文学与大地测量、天文学与航天器轨道设计、天文学与国家重大专项……严俊以渊博的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天文学的深邃内涵和无穷乐趣,把听他报告的人引入了神秘的太空。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严俊总说自己是幸运的,既可以寄情于浩瀚的星空,又可以脚踏实地地为老百姓说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严俊说自己要感谢的是这个时代。

严俊简介

严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工程经理部经理,探月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总体部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