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滇生:我的根扎在这片土地里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5-01-06

刘滇生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头戴草帽,背顶烈日,豆大汗珠依次滚过黝黑的额头、脸颊和胸膛。因为常年干农活,刘滇生的手虽不似老农般皲裂干枯,却也生出了厚厚的老茧。但这双手抓过锄头、泥土和麦粒,也拿过调研报告、科研基金以及无数奖状。他是一个离开了土地,又一辈子为土地忧与思的学者型全国政协委员。

“洋博士”又回来了

刘滇生本来可以留在国外,或者至少留在香港,西装革履地走在高级写字楼里,做一个彻底国际化的学者。

获得邵逸夫奖学金,赴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英国皇家院士、曾任道尔顿化学会主席的朗伯特教授,从事有机金属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大学毕业离开山西,刘滇生的勤奋好学,使他在英国求学阶段,逐渐在第一主族元素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成键特征以及相关反应的研究中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原来曾经小看这个不起眼中国人的外国同学,也不得不对其竖起大拇指。

1996年,刘滇生手握一份香港中文大学年薪30多万港币、5年研究工作的“offer”,陷入了沉思。外面的确是一片精彩而广阔的天空,但祖国大陆是根之所在。迎着众人不解的目光,刘滇生回到了母校山西大学,领着月薪500元的工资。

脱下西装皮鞋,穿上土布衣裳,刘滇生沿着走出去的足迹,又一步步走回到了黄土地。但此时的他,已壮志在心。回国后,刘滇生建立了山西大学“有机金属与催化实验室”。2002年,该实验室发展成为山西省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和山西大学应用化学所,现在已成为山西省首个具有世界水准的金属有机化学实验室。

国内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挡刘滇生事业的突飞猛进。他先后承担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研究基金项目、1项优秀骨干教师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资助项目和5项横向协作项目……近年来,获国外发明专利3项,国内发明专利1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1年,他主持的绿色农业项目被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授予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优秀成果。

而这些成果,还远不是刘滇生的全部。

“杠”上土壤污染问题

21世纪的第一个初春。一份厚厚的调研报告摆在刘滇生的办公桌上,他眉头紧锁并不时在报告的数据上写写画画。这是一份当前国内农业污染情况的报告,大量使用化肥引发的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引起了这位有机化学专家的深度思考,而此时,刘滇生已是九三学社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土地鼓呼,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奔走,已成为刘滇生工作的“常态”。

“在我们津津乐道‘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3%的人口’时,隐藏在中国农业中的巨大危机正在凸显。为了养活十几亿人,每年仅化肥就要消耗4000多万吨!我们虽然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留下了无穷后患:空气污染、水污染、激素、化肥污染、亚硝酸盐超标、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土地退化、作物品质低劣……”刘滇生的话语中透着深深的无奈。走绿色健康之路,是国之大系,但是,十几亿的庞大人口数量使我们除了继续使用化肥之外已别无选择。中国的农业应当走什么道路?

政府、市场、农民、消费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走近市场,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会抱怨生产者利欲熏心;走近农民,会体察到由于产量不高、虫害肆虐,造成这个最弱势群体的无奈。政府告诉农民,不许用什么,而谁又能对农民的损失负责?”刘滇生说。

2000年,一次深交会上,刘滇生结识了王梦亮———一个踌躇满志的山西大学生物系青年教师,从事生物肥料研究近10年。他们相见恨晚,促膝长谈,“绿色生态农业”的构想初现雏形。不久,王梦亮做了刘滇生的博士研究生,成为刘滇生得力助手和研究组的重要力量。2001年,刘滇生汇集山西大学有关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组建山西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主持课题组向开创绿色农业发起挑战,并将这项研究引入了民主党派工作。

十几年时间里,刘滇生带领以九三学社中青年社员为技术骨干的课题组,几乎走遍了三晋大地的山区、平原,农村基层。经过艰苦努力,新型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

2004年山西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就《新型绿色农产品栽培研究与应用技术》进行鉴定,认定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6年与之相关的6个新型肥料产品已获国家农业部登记注册,知识产权评估达800多万元。目前,用于土传病害控制的复合生物菌剂,在山东寿光市场占有额超过50%,使寿光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50%以上。现有15种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认证,2种产品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一般增产幅度为20%~50%;同时在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中亚硝酸盐、重金属和化学农药残留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

逐渐地,刘滇生和他的团队,成了农民眼中无所不能的“百事通”。

从“刘委员”到“老刘”

“九地合作”是九三学社社会服务的重要品牌,利用这个品牌,再加上刘滇生手里绿色生态农业的先进技术,目前在广东、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及山西省临汾、运城、忻州、朔州、阳泉市推广达20万余亩。近年来,与各级政府的合作中,刘滇生的绿色生态农业项目成为山西“九地合作”的响亮“招牌”。

埋头实验、奔走调研成了刘滇生的全部生活。仅2007年一年,他带领九三科技小组,为农户举办讲座,普及科学知识达数百场。他们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从一个村又到另一个村,马不停蹄地走啊,讲啊,从天不亮一直讲到天黑。最多的时候一天讲6场,最后一场已经安排到了深夜12点。一天课讲下来,他们累得筋疲力尽,可是看到人头攒动的会场,看到农民兄弟渴望的眼神,谁也不愿意放弃。

一天深夜,王梦亮突然被电话叫醒,原来是刘滇生突然有了灵感,要立刻和他交换意见。谈完了话,王梦亮刚躺下,电话铃又响了,只听刘滇生愧疚地说:“哎呀!我忘看表了,现在都2点半了,你快睡觉吧!”

刘滇生把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给了调研。60岁的人了,从早忙到晚,中午从来看不到他休息。因为经常下乡,他的车,一年能跑七八万公里。他把休息安排在车上,只要一上车,他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在同事们的记忆中,刘滇生从来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为理想而活”。熟悉的人,用这样的赞叹表述对他的敬佩。十几年来,刘滇生经常下乡推广普及农业科技,不知搭进了多少钱。提及此事,长期与研究所合作的太原良源公司董事赵春爱心里最清楚,“九三学社的专家们,没有拿过我们的菜,没有吃过我们的请。他们吃饭都是自己买。”

沁县故县镇清河村农民王永宏,用传统肥种了一辈子西红柿。众人好说歹说下,他才将信将疑地用了刘滇生的有机肥,还嚷嚷着要是种不好要刘滇生赔钱。“西红柿里最有效的成分是番茄红素,在市面上,每公斤西红柿的番茄红素含量一般是4毫克。使用有机肥,每公斤能提高到14毫克。”难怪刘滇生对自己的有机肥这么有信心。

如今,尝到了甜头的王永宏一提有机肥的事,就喜得合不拢嘴,“以前简直不敢想象,现在基本每天能挣500块钱呢,当地菜贩子收菜,专门来收我家的。”

刘滇生真正成为了“农民之友”,很多庄稼地里的人有难题也开始习惯找“老刘”了。

精力旺盛的“高产”委员

“全国政协这个平台,能够开阔一个人的眼界和思维。多年来我一直身体力行把党和国家的‘好声音’传达给农民兄弟们,把庄稼人的辛劳和难题反映给相关部门,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现在更多是要超脱出这片土地,关注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刘滇生的根仍扎在泥土中,然而目光却看得更远。

已经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刘滇生,几乎已经数不清自己这些年拿出了多少提案,提出了多少意见建议。“太多了,也没有时间进行一个梳理和总结。”

可以管中窥豹的是,早在2007年刘滇生还是山西省政协委员时,他就有过一年提交84件党派提案的记录。其中,《把节能环保绿色家居建设作为我省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中一项战略举措》、《关于尽快推进新农村节能宜居住宅建设的建议》、《大手笔开发晋国文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再建议》、《以建设城市“绿道”为抓手,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以及《改善高校办学环境促进人才兴晋战略》等提案,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2013年两会期间,作为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主要倡导者,刘滇生对当时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利用“有机认证”镀金的商业行为进行了痛批,且毫不避讳地点名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国有大企业。

“打着有机认证的旗号进行产品宣传甚至销售的,而老百姓一般不知道,有的企业是在种植过程中进行了有机认证,而加工过程不是有机的;有的是加工过程进行了有机认证,而种植和原料来源不是有机的,但企业统一对外宣称是有机的。”刘滇生说,这就是一种炒作,现在最大的弊端是只要产品被认定有机,基本就没人监管,市场上没有一个权威的检测机构。

刘滇生的“揭批”,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媒体报道,很多受众在购买有机产品时开始有意“睁大眼睛”。

“不怕得罪人吗?”面对记者的问题,刘滇生笑了,“我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只对事实负责。”

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农产品安全……刘滇生建言献策的领域越来越多。时间再回推到2012年两会,刘滇生等22位住晋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第一个联名提案,呼吁国家支持山西省煤电产业发展,支持山西省变输煤为输电、煤电并举的转型战略,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能源保障。此后,刘滇生还连续多年组织九三学社内专家针对山西省转型和跨越发展进行调研,形成《关于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和发展山西省战略性与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等报告,得到相关部门高度评价。

如今已经过了60岁的刘滇生,依然很难在家里和办公室找到他。调研途中、实验室里、建言会上,周围人都说,他比年轻时越发地精力旺盛。只有刘滇生自己知道,这是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刘滇生简介

1953年5月出生。1996年加入九三学社。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第十一届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委、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主委,现任山西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功能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化学会理事长。

1989年5月获Sussex大学邵逸夫奖学金,就读英国Sussex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英国皇家院士、曾任道尔顿化学会主席的郎伯特(M.F.Lappert)教授,从事有机金属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的学习和博士后研究。他主持的生物有机肥技术为主导的农业项目,以生物有机肥料—外源激素调控—病虫害防治三大体系相结合,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绿色种植中亚硝酸盐积累、农药公害和品质不高三大难题,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戴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