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国:感兴趣 就幸福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时间:2015-06-04
九三学社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余家国和他的创新团队,在光催化科学领域发表SCI论文280余篇,有近60篇SCI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两篇论文入选2011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在光催化科学领域 跋涉16年
“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对它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感情!”
从1997年开始接触光催化科学,余家国至今已在这一研究领域跋涉求索了16个年头。“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对它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感情!”余家国毫不掩饰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也非常感谢自己的老师将他引入到这一学科领域。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光催化科学在解决这两大问题上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光催化”还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词。
“光催化就好比是一种人工的光合作用,它的用途很广泛。”余家国说,“比如,光催化材料能利用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备氢气,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存储起来,而氢能源是目前最理想和最清洁的能源。还有,将光催化材料制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可将太阳能转变成电能。与传统硅太阳能电池相比,该电池的成本仅为硅太阳能电池成本的1/5至1/3,转换效率已达10%左右。此外,光催化材料和技术能将水和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无机离子,与传统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相比,光催化技术具有成本低、高效、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
作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余家国和他带领的光催化环境净化和太阳能转换材料团队十余年来一直在从事环境光催化、能源光催化和颗粒材料形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纳米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制备、表征、环境与能源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仿生光催化的新概念,发明了无机空心微球化学诱导自转变制备的新方法。
面对这么多成绩,余家国始终很谦逊,他说:“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贡献。”
科研没有捷径可走 唯有认真和坚持
“你得认真、你得努力、你得坚持!”
在科研学术领域,写论文很难,写一篇有影响力的好论文就更难了。
余家国是国际上近10年在光催化领域论文被引用最多的作者之一,其发表论文已经被他人引文1.2万余篇次,个人H引文指数达到64。
有无成功的秘诀?余家国笑言,科研没有秘诀,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有认真和坚持。它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人都不会一蹴而就。你得认真、你得努力、你得坚持!
2000年到2008年,余家国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访问研究工作。这些经历拓展了他的视野,使他的研究紧跟上了国际的前沿;而从国际光催化领域许多一流学者身上,余家国更是感受到了严谨、认真、坚持这些科研从业者应具备的宝贵品质。
余家国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论文初稿引用的文献达50篇之多,他的导师会一篇篇地去图书馆查找、核实文献的相关性。“我也是那天在图书馆偶尔碰见了教授,才知道他正在查看我论文中的相关文献。为了修改好我的论文,他不惜花大量时间去阅读我论文中的相关文献,这让我领略到了治学的严谨。”
余家国还有一位老师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国际上生物矿化和颗粒材料形貌控制的顶级科学家。余家国说起,这位科学家为了一个实验细节,可以通过十几个电子邮件反复跟学生核实、讨论,其间还不断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总结出规律性结论,丰富学生论文的内容。“一篇论文这么改下来,论文的水平自然得到很大提高,学生也可以对实验结果和现象有更深的理解!”
“在这些教授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并且受益终生。他们教会了我怎么做科研、怎么当老师!”时隔数年,回忆起几个恩师,余家国的言语中依然充满深情。
诲人不倦 传承科研好精神
“我们做学生的没有理由不努力!”
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研究生中,余家国主讲的“科技论文写作”课是最受欢迎的一门课,因为选的人很多,有时课还要安排在大礼堂上。余家国对这门课非常上心,总是做足功课,力争让学生有所获益。
上了这门课的学生都反映,余教授在讲课中融进了自己论文写作、投稿的心得体会,很有针对性。“研究生进入课题后,如何开展研究?如何写作论文?这时老师的指点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余家国说。
潜心科研,在余家国的团队中更是蔚然成风。正在读研二的周鹏,已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了一篇5000字的论文,另一篇论文也已被另一家学术杂志正式录用,这在同级同学中是第一个。他说:“团队的科研氛围很好,余老师每天来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晚。我们做学生的没有理由不努力!”
向全军师从余教授读博期间,就发表了12篇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28,去年被华中农业大学聘为副教授。
在研究生李覃的记忆里,余家国的一次批评令她印象深刻。那一天,她与一位同学整理实验器具,有些随意,余家国看到后,语重心长地对她俩说:“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认真的态度,否则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铸成大错,让你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绩都让余家国高兴不已,“我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使一种好的科研精神传承下去。”
生于歌舞之乡湖北利川的余家国,既不能歌也不擅舞,且没有什么其它爱好。他认为自己最适合当老师、搞科研、写论文。
余家国坦言,能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能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