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殿赠:淡然心境唯“寻玉”
来源: 时间:2013-03-17贾殿赠,博士,九三学社新疆区委主委,自治区第十届政协常委,新疆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新疆化学会副理事长,自治区重点学科物理化学学科、新疆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4项,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80余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并被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专著引用百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三项已获授权。
其成果曾获199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因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突出业绩,1999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优秀专家;2000年获自治区第四届青年科技创新奖、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2002年评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荣获2002年自治区青年科技创新奖十名杰出奖;2004年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005宝钢教育基金奖;2006年12月,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
在新疆,很多学术界以外的人知道贾殿赠这个名字,是和“纳米”──这个最时尚的科技名词联系在一起的。
一次次获奖,一项项荣誉。头顶无数光环,他却一如既往地淡然:“在新疆喀什的玉龙河里,无数人在埋头寻玉。几年、几十年,一直找……我只不过是一个在化学海洋里寻玉的人”。
正是在这个找寻的过程中,贾殿赠不断地收获着成功,也完善着自己。
新疆、新大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孔雀东南飞”是人们对新疆知识分子外流现象的比喻。究其原因,许多人认为是这里的科研条件不好。而作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贾殿赠却留下来了,还带着他的一群“精兵良将”。 曾经有不少机会青睐于他,但他却从没犹豫过—— “因为我喜欢新疆,这里很适合我”。
他的话率真而质朴。
1962年,贾殿赠出生于新疆。1岁随母亲回了山东。
小时候,家境贫困,他对未来没有奢望。15岁,贾殿赠重返新疆,人生的画卷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他说,是新疆成就了自己。
两年的高中生活,最难忘怀的是化学老师张月霞,她为贾殿赠打开了一片化学世界的天空,而她的敬业精神更是影响了贾殿赠的一生。当时这位毕业不久的化学老师听说乌鲁木齐市、自治区要举办化学竞赛,她想尽办法从“名校”老师手中讨要复习题,连夜做答案,第二天再为学生们解答辅导。就这样,贾殿赠在1978年乌鲁木齐市和自治区化学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尽管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比赛对他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毕业时,年少的贾殿赠也曾渴望着去远方,高考志愿表上几乎填满了全国各地的地质院校。后来,他却收到了 “新疆大学化学系”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年,凡在自治区化学竞赛中得过奖并报了新大志愿、过了重点线的考生无一例外地都被新大“扣”下了。
贾殿赠反而释然了。其实在心底,化学也是他放不下的眷恋。1979年的秋天,他快乐地走进新疆大学,溶入了那个瓶瓶罐罐的神奇世界。这一次,注定了他和新大的不解之缘。
1983年大学毕业,新大再一次召唤他。从此他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接下来多少个的日日夜夜,他都是在新大的实验室里度过的。他说,至少有七年的时间,自己无暇在意实验室以外的任何事情,因为热爱,也从没感觉到枯燥和辛苦。
1990年,他离开母校,到南京大学师从著名无机化学专家忻新泉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7月,他学成归来,参与组建应用化学研究所。
1995年,贾殿赠在多年研究低热固相化学反应的基础上将低热固相化学反应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合成,提出了低热固相化学反应合成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该方法目前已被国内外多个实验室引用。1999年,37岁的贾殿赠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后来,他又考入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专业继续深造,师从国内著名材料物理与化学家肖定全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这一阶段的学习,使他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2003年贾殿赠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这之后,喜讯不断。他的实验室每年都有新成果,他每年都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其成果屡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谈到事业的成功,贾殿赠非常淡然。他说,人生是一种积累,不能疏于过程,成功只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他信奉凡事要动手去做,要有创新意识,还要耐得住寂寞。贾殿赠非常感谢新大对自己多年的培养,感谢一些老教授对自己的信任与厚爱。他更难忘1995年,当一家三口为蜗居在30平米的住房苦恼时,校领导亲自出面去找自治区有关领导为他协调住房问题。虽然困难没能立即解决,但他心里仍充满了感动。当时就暗下决心,今后一定以努力工作的业绩来回报祖国、回报母校。
时光荏苒,往事历历在目。如今,贾殿赠在学术上已颇有成就,但对于母校和现今工作的地方,他仍常怀感恩之心。他深情地说:“20多年来,新大给了我太多太多,我无以回报。我愿意一直留在这个实验室,留在如今的岗位上,为新大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想,这应该就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教师是太阳下最光明的职业
2001年,贾殿赠荣获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这是新疆高校获此奖项的第一人;2004年,他又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学生都是优秀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领”。受导师和老教授们的影响,贾殿赠认为教师是阳光下最光明的职业。他以此为荣,也因此明白自己肩负着太多的责任和道义。2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他不光带着学生工作奋斗在实验室里,还时时处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启发、引导、教育他们。他说:“生命虽然短暂,但做研究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千万急不得,要像在玉龙河里寻玉一样,耐下性子、甘于寂寞。我在研究的道路上走过弯路、浪费过时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汲取教训、多出成果。”
贾殿赠认为,做学问需要专注,心有旁鸷难成大器。他培养出的30名研究生中,有的出国,有的考取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重点学府的博士生继续深造,而留校工作的也都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大家的心里都牢记着老师的这样一句话:绝对不能把事业当作业余爱好来做,也不能把业余爱好当作事业来做。
今年毕业的王磊同学以前是个特爱玩的人,研究生一年级时一直担任一个社团的团长,常领着社员徒步、搞公益活动,社团甚至发展到了700多人。贾殿赠为此找他做了一次长谈,告诉他:“科研工作需要静下心来,你选择了这条路,又正是出成果的年纪,必须抓紧时间呀。”老师的话打开了王磊的心扉,他明白了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从此,他辞掉了所有的社团工作,和其他同学一起安心地泡在了实验室里。经过三年努力,王磊同学毕业前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已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并申报了一项专利。面对成绩,王磊十分激动:“我能有今天,应该感谢贾老师……”
学生们常常感到惊奇和感动,贾老师不管多忙,总能“准确”掌握实验室里30多个人的家事、心事,并抽出时间为大家排忧解难。对此,贾殿赠非常认真:“作为学科带头人,不能只关心科研成果,更要关心做科研的人。我有责任激发团队中每个人的科研热情,只有增强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带领大家攀登科研高峰。”
2005年末,学校首次向“先进功能材料” 实验室颁发了“科研激励奖”。贾殿赠拿着一包奖金径直回到实验室,把钱按照民主评议的意见分到了每一个人的手中。看着大家有些忐忑,贾殿赠语重心长:这笔科研奖励,是和大家在实验室多年工作的积累分不开的。今天你们是我的学生,我这样做了,希望将来在你们当了导师以后,也能这样做,也能这样对待你们的学生!话语虽少,字字珠玑,刻在每个学生的心里。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多年来,除了关注实验室和学生,贾殿赠无暇顾及自己的事情。他常说:“做人,要坦坦荡荡;做老师,更得为人师表”。这句话,已经成为每个学生的座右铭。
党派工作,重要的是奉献与协作
2007年5月,贾殿赠当选九三学社新疆区委主委。对此,不少人有疑问,也有担心——他那么忙,能有时间干党派工作吗?对此,贾殿赠依然坦率:“说有,是假的;说没有,是不负责任的。”他认为,做一个民主党派的主委,首先要有一种境界和胸怀,更重要的是得讲奉献,会协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牢牢把握好政治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团结一班人,充分依靠调动机关专职副主委和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从而协调、有序地去开展工作。这是他的基本理念。
对于九三学社的各级组织和社员,他希望大家能像韩启德主席说的那样,首先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人人争当一面“小红旗”。只有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争先创优,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九三学社的整体形象。他认为,九三学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目标是一致的,民主党派一定要讲政治纪律,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积极履行职能。社的参政议政工作要广泛调动和组织更多的社员参与。机关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努力为社员服务,为基层组织服务......
作为一名主委,他是新任的,而作为社员,他已经有了12年的社龄。说到当年入社的初衷,他依然很激动:九三学社云集着大批的专家、学者和科技精英,尤其是化学界那些老前辈,他们不仅有高深的学养,而且有着厚重的人品,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令人高山仰止......作为后来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更多地秉承崇尚科学、甘于奉献、努力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贾殿赠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适合做不同的事情。45岁的他,如今最想做什么呢?
“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和人才的助力。我要带领着实验室的同仁,一方面培养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更好地为新疆经济建设出力。另外实验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从而为提升新疆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学术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
他说:“就像喀什玉龙河里的寻玉人,低头寻找,是我生命的状态,是我价值的所在。其他于我,无所求”。
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多年来,在漫漫的化学世界里,在艰难的探寻过程中,贾殿赠埋头钻研、一路走来。他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体味过寂寞的煎熬,也品尝到了成功的甘甜。但他,还在寻找。(文/徐虹 张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