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九三”旗帜添光彩
发布日期:2018-11-04 来源: 九三学社新余市委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胡志亮先生著有《傅抱石传》、《木石魂—赖少其传》、《文天祥传》、《王云五传》、《紫燕长鸣》5本传记,共200余万字。他是九三学社新余市委的创始人,递交多份关系民生的调研报告,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近几年受九三学社中央邀请撰写《许德衍传》。

        关键词:胡志亮 九三学社 治理袁河 传记 傅抱石 许德衍

        在新余民间传诵的十大文化名人中,胡志亮先生名列其中。他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江西省美协会员、新余市书协名誉主席、南昌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和新余学院的客座教授、九三学社新余市原主委。

        新余“九三”第一人

        对于自己头顶的一大串头衔,胡志亮先生最为看重的是“九三”这顶“官帽”。他于1989年6月加入九三学社,算是九三学社在新余发展的第一人。之后有4位从省直属单位入社后,转入新余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和胡先生组成5位成员,他被省委指定为联络员和召集人。

        虽然人数不多,但组织任务和工作程序不能少。尤其是召集人员开会,送达通知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那时没有手机,通讯手段只能靠办公室电话。而其他4人单位分散在新钢、铁路和公路系统。有时电话通知不到,胡先生就骑着单车到各家去通知。第一次到新钢找人时,由于地址弄错,他又返回单位打听。折腾到黄昏,后摸着黑,辗转几次,还摔了一跤才找到。说起召集人的辛苦,胡先生至今感慨万千:“我们尽管只有5人,但组织活动要坚持,省里的指示精神要传达,工作要布置。那时就是有这么一股劲,觉得做“九三”人,为“九三”做事很荣光。”

        至2002年5月,新余已有34位社员,成立了九三学社新余市委员会,胡先生全票当选为第一届委员会主委。要求加入九三学社的人越来越多,在辅助社员成长的道路上,胡先生是竭尽全力,任人唯贤,推荐了不少九三社员走上领导岗位。他督促教导社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宣传“九三”,做强“九三”,他是身先士卒。带领社员做公益事业,送科技送医药下乡,捐款捐物扶贫济困…… “九三”走在了新余民主党派的前列,成为新余民主党派界别的翘楚。

        2007年4月,新余市第二次社员大会召开。已经有成员68人,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63岁的胡先生卸下了主委担子。现在社新余市委已下辖有5个支社,成员110人。回顾27年来走过的九三路,看着这支日趋壮大的队伍,欣赏着社员们硕果累累的业绩,胡先生尤如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茁壮成长。他退休后仍热心于“九三”事业,指导市委的工作,积极参政议政,继续发挥余热。他挚爱“九三”,钟情于“九三”,矢志不移地要不断为“九三”旗帜添光彩。

        情系民生献良策

        自1993年以来,胡志亮先生历任市政协委员、常委和人大常委。他经常告诫自己,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人士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始终把参政议政作为自己为新余发展献计出力的重要平台,力求多奉献一份力量。

        2001年夏,胡先生参观了改造后的新余市旧城沿江路。看到过去荒芜、破旧、乱石遍地、杂草从生的景象已经被一条整洁、宽阔的新路所代替。特别是江边袁水园、三叠园的美景更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徜徉、游玩而流连忘返。可他俯视眼前的袁河,由于被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浸染,已是污秽发黑,目不忍睹。那从河中散发出来的异味,更让人不愿走近它的身边。河床已被淤泥覆盖,几近枯竭,市民多年对此啧有怨言。

        之后,袁河严重污染的问题,就成了日夜萦绕在胡先生心头的一块“心病”。他找到市领导,想就袁河污染问题作些调查,看能否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得到市里支持后,胡先生立即与环保局取得联系,局里指派市环境监测站长具体接待并介绍情况和带他去实地考察。原来,袁河新余区段的污染源来自于几家大型企业的排泄废水,尤其是新钢的排污口。看见两股呈粉红色的工业废水从约3米直径的污水管中汹涌流出,与新钢的生活污水汇集流入袁河,每天的流量竟达一万多吨。胡先生还骑着单车多次到袁河边上,仔细观察袁河污染的实况。就便与河边的居民闲聊了解情况,倾听他们对袁河污染的感受以及对治理污染的急迫心情和办法。

        通过半个月的调查访问和深入思考,胡先生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思路:要让废水污水排放改道,绕开城区,从下游注入袁河;尽快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清除污泥,净化河床;蓄水救河等等。几天后,一份《关于袁河污染情况的调查及对策》的报告呈送市政府。市长第二天就作出批示:胡志亮同志的这份调查报告我读了三遍,深为其中对民负责的精神所感动。报告对袁河污染情况作了深入的考察,所提对策值得引予重视。请分管副市长召有关单位和部门先议一议,提个意见交市长办公会讨论。

        第二年,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袁河治污总指挥部,全部采纳了胡先生的建议,并投资二千多万元,打响了一场袁河治理的攻坚战。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袁河治理工程首战告捷,袁河新余区段严重污染的状况宣告结束。值此之后,新余市治理袁河的举措一直延续至今。2015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二套在“关注生态保护”栏目中,以《努力做好关退转,污水数年变清泉》为题,报道了新余对袁河治理的“关”、“退”、“转”办法,从治理重金属污染到大种植被和生态保护。经过12年努力,终于将污浊的五类水变成清澈的二类水。如今,袁河两岸树木郁郁葱葱,绿毯似的植被一望无垠,河边鸟语花香,河里的游鱼吸引了众多垂钓者,成了市民浏览、休闲的胜地。

        执著铺就传记路

        胡志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传记作家,著有《傅抱石传》、《木石魂—赖少其传》、《文天祥传》、《王云五传》、《紫燕长鸣》5本传记,共200余万字。其中《傅抱石传》荣获首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江西省优秀文艺成果”二等奖,并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

        1986年秋,胡先生由吉安调到新余市文联工作。一到新余,他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傅抱石的“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抱石文化的存在和影响。他很想对这位先贤有更多地了解,却找不到系统的资料。尤其使他惊讶的是,傅抱石逝世二十多年了,国内外竟没一人为他出过一本传记,当时他就滋生了为傅抱石立传的念头。可是自己从未写过传记,又怕力不从心。由此将这一愿望,深深埋藏于心底。

        经过一年的心灵撞击,生性执著的胡先生作出一个惊人决定,要为傅抱石著书立传。1988年初,胡先生不辞辛苦地奔赴各地进行采访,收集资料。上北京、下重庆、赴上海,辗转于苏州、镇江、广州、南昌和新余的傅抱石老家等地,踏遍了傅抱石走过的每一个城市,每一块土地。访问傅抱石的亲戚、朋友、学生、同事达数百人次,录音20余盒,记录和收集各种文字资料数百万字。

        为了潜心写作,胡先生就像一个“苦行僧”。他把自己“囚禁”在一个边远乡镇的小屋里,几个月不回家。对于写作过程中的艰辛和孤独,胡先生说:“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悒闷、寂寞,因为我每天与傅抱石作伴,与他谈心、作画、喝酒、爱他之所爱,忧他之所忧。我是坐也抱石,行也抱石,言也抱石,思也抱石,梦也抱石。我虽未见过傅抱石,却真正觉得,他时刻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能强烈而鲜明地感觉到他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胡先生已然置身于抱石情境中,几乎如痴如醉。在他的心目中,传记的撰写是如此的神圣,对文字的描述是斟酌再三,堆在案头几尺厚的书稿硬是凭着他一股韧劲苦苦磨出来了。正因为如此,最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才是这样震撼、真实、鲜活、全面的傅抱石先生。

        6年磨一砺,1994年10月,40余万字的《傅抱石传》出版发行,而且“一炮走红”,获得了传记界的最高荣誉。面对褒奖,胡先生非常淡然。他勉励自己,这只是在传记撰写方面的第一次尝试,今后的传记之路还会更长,要愈加努力地走下去。信守着这份执著,胡先生的传记之路越走越开阔。而后,他又陆续出版了4本传记文学,共160余万字。

        坚守初心创佳作

        2006年10月31日,胡志亮先生收到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的一份公函,邀请他为许德衍书写传记。手捧公函,胡先生十分激动,为许德衍写传,缘于他的初心。许老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九三学社创始人和杰出的领导者,是他心目中非常景仰的前辈。早在几年前,他就写信向中央提出申请,为许老书写传记。当时中央回复他,许德衍先生自己已写回忆录《为了民主与科学》,不宜再写传。虽然申请被婉拒,但胡先生一直在默默关注许老,收集他的有关资料。如今圆了自己的心愿,他觉得无比光荣,也感到责任的重大。

        撰写《许德衍传》不同于之前的《傅抱石传》,抱石先生是艺术家,有些情节可以适当地加入艺术修饰。而许老是历史人物,作为五四运动的著名学生领袖,一腔热血的爱国志士。他一生追求民主与科学,一生拥护中国共产党,是一位可歌可泣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不允许任何“加工”。九三学社中央对《许德衍传》提出要求:作品不强调艺术性,但一定要有准确性、正确性,并要成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说起许德衍就绕不过去的一本权威著作。

        胡先生尽管写过5本传记,应该说是轻车驾熟,但他对于《许德衍传》的撰写是认真到了极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光收集资料就用了五六年时间。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许老的人生轨迹,古稀之年的胡先生乐此不疲地奔走各地采访、搜集资料。在北大图书馆,他不厌其烦地翻阅《北京大学日刊》,查找有关许老在北大学习和工作的情况。在重庆市图书馆,胡先生带上干粮泡了一周。把1938年-1945年的《新华日报》合订本翻了个遍,将有关时任国民党参政会议员许德衍的内容记录下来。胡先生回忆:“当时我是置身于报纸的包围中,光资料就记录了几本,照片拍了上千张。”他还多次上北京走访许老的同事、学生、亲属和朋友,了解许老当年的点点滴滴。2012年4月,他获特许随九三学社中央代表团前往法国,到许老勤工俭学的地方进行采访。

        收集资料和论证的过程非常艰辛,看到胡先生案头上堆着一摞尺多高的书籍。他给我们解释:“这些书籍都是关于五四运动的,读它们是为了弄清楚许老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有些事件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去论证。众说纷纭,这给写作增加了难度,我只能在书海里寻找那些提得多,陈述客观的文字来表述。”

        随着采访的深入,胡先生的内心更加澎湃,他被许老一身正气的革命情怀,针砭时弊的过人胆识,拳拳爱国的赤子之心深深感染。对许老的崇敬之情与日俱增,许老鲜活的形象跃然在他的脑海中,胡先生已经勾勒出了许老的人生轨迹。

        到2012年底,胡先生开始撰写《许德衍传》。使命的鞭策,他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全都关在书房里潜心写作。就是遇上身体有恙,他也要抱病坚持书写。“一定要像中央要求的那样,不负众望,极尽所能去完成这部作品。”这是他给自己定的金标准。

        现在,书稿已近收尾阶段,预计年底可以完成初稿,我们期待《许德衍传》早日面世。如果说《傅抱石传》改变了胡先生的人生轨迹,那么《许德衍传》又是他撰写传记中的一大佳作,将成为他文学创作之路上一块新的里程碑。

(九三学社江西省新余市新余一支社  余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