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戍堂:生命不息 步履不止
来源: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 时间:2019-12-10
【人物档案】王戍堂, 老一辈九三学社社员,国际著名数学家、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1933年5月生人,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数学系。1988—2002年,曾任第八、九、十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以及九三学社陕西省委第七、八、九届委员会副主委;1988年—2003年,曾任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王戍堂潜心研究数学,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ωμ-度量化定理”,轰动国际数学界,被称为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王氏定理”;1983年,受邀出席第十九届(波兰华沙)国际数学家大会;1984年获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是1986年《新华日报》特别报道的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科技成果的20位科学家之一;王戍堂教授2003年退休后,继续科学研究,坚持义务开设数学公益讲堂十五年。
现今,耄耋之年的王老86岁高龄,仍坚持伏案钻研数学、物理科学,坚守在没有任何酬犒的教学前沿阵地。王戍堂老先生大半个世纪如一日,不为名利、默默奉献,提携后人、不辍耕耘,彰显了九三学社社员秉持“民主与科学”的赤诚初心,更是鲜活体现出九三社员老前辈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前行、初衷未改的殷殷家国情怀。
少壮而立潜心钻研——“王氏定理”震慑海内外
年少时代,王戍堂受《科学家奋斗史话》一书的启迪,——牛顿,伽利略、开普勒,一代科学巨匠创造的辉煌成就令他心生无限崇敬,激励他暗下初心、立志献身科学事业。从此,王戍堂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坚定不移地走上了追求科学真理之路。
1950年,王戍堂17岁,他用一年的时间自学完成了大学专业课程。1951年,即在西北大学求学,师从于数学家杨永芳教授,1955年学满毕业。1958年,王戍堂发表论文《一致性空间的一个定理》,他在论文中仅仅用了一个定理,就概括了当时美国数学家L.S.Gal在《美国数学公报》和《荷兰皇家学院报告》上的4篇论文中所包含的全部主要定理。1964年,31岁的王戍堂再次发表论文《ωμ—可加拓扑空间》,这篇论文使波兰科学学院院士西科尔斯基早在1950年就提出,却在14年间悬而未决的“ωμ—距离化”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王戍堂提出的“ωμ—度量化定理”,引起当时国际数学界轰动,被称为“王氏定理”。这个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定理在当时的数学界绝无仅有地凸显了“中国的骄傲”。此后的20余年间,这一定理被美、匈、日、捷、奥地利、加拿大等国著名拓扑学家广泛引用和发展。
而立之年的王戍堂,追梦科学之路并未止步于“王氏定理”的巨大成就,反而将研究视野投射到广袤浩瀚的宇宙,聚焦在数学、物理学交叉领域,开始致力于研究揭示神秘宇宙的科学真相。1979年,46岁的王戍堂在《中国科学》数学专辑上发表《广义数及其应用》一文,首次提出“广义数系统”,开创了广义数域分析学。“广义数系统”理论,充分解释论证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光子静质量问题以及量子力学中δ函数与传统数学的矛盾,这一年,是德国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第24年。1991年,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斯纪念文辑》将《广义数及其应用》一文收录。——《高斯纪念文辑》在全世界约稿56篇,其中中国两篇。“广义数系统”理论在1979年当年获陕西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1980年王戍堂出访日本京都、大阪、奈良等地,并做学术报告。1983年应邀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1985年应邀参加美国佛罗里达国际拓扑学大会并做中心演讲,会后应邀在奥斯本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学校讲学。其事迹1988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国际知识名人录》。
壮士暮年甘当人梯——勇做时代引路人
王戍堂有两大快乐:一是研究数学;二是培养数学人才。五十年代,他的老师、数学家杨永芳教授“做人要透明,做学问要透明”的为人治学教诲,引导他践行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精神,王戍堂影响着他的一代又一代学生。王戍堂老先生在西北大学执教近半个世纪里,他注重传承甘愿奉献的科学精神,“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做学问不要指望刀下见菜带来利益”“科学就是奉献,要能做冷板凳”“对待科学事业,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忠心”,这些朴实的话语是他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要求之基。
2018年10月,85岁高龄的王戍堂因摔伤后无法行走,便坐着轮椅,插着导尿管,给西北大学师生做“我的数学之路”“什么是广义数”的报告。他忘我追求科学,耄耋暮年依然诲人不倦献身于学术事业的精神,深深地激励感染着后学之人。
王戍堂奉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授理念,相较于传授理论知识,他更注重对激发学生自主思维的培养。王戍堂认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处于黄金时代”,唯有在这个宝贵时期学会“自学”与“坚持”,才算是没有辜负“黄金时代”,让有限的“黄金时代”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他在教学生涯中一贯的谆谆教导是:数学在于思维,在于思想,在于创造;做学问不仅要关注现今,还要关注未来;数学研究者不是做题的机器,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观点;要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地推翻再建立,才会有所收获。
王戍堂先生曾说:“我希望通过教学,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过去时代年轻人的治学精神传递给如今的学生。”这正是九三社员科学家最朴实无华却又无不凸显伟大的心声,这种毫不计名利、唯望后继有杰出人才的奉献精神恰是新时代所呼唤的,将引导和激励后人们在新时代科学之路上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不断建新功立伟业。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坚持义务开设公益课堂十五载
王戍堂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以来,便一直在西北大学执教,1980年越级提升为教授;1984年获国家科委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称号;1986年获“五一”劳动奖章,同年在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代表表彰大会上表彰;1989年10月被陕西省评选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被评为陕西科技精英。
王戍堂教授2003年退休。退休当年就开办义务课堂——大学数学研讨班,继续孜孜以求追梦科学。传承科学精神的使命感和提携后人的责任感促使王戍堂教授继续矗立教学前沿,甘为人梯。研讨班每周两次,直到王教授2018年摔伤后为止,开办了十五年未曾中断。参加研讨班的有校内外的中青年教师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课流程是学生轮流上黑板讲题,王戍堂教授现场评论、补充。研讨班和平常课堂大有区别,学生们讲述到:“先生更加注重在研讨班上培养我们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先生的思维格外敏捷,讲定理或定义总如抽丝剥茧,揭开面纱展示核心。”“相比刻板的课本知识,先生爱讲科学家——比如钱学森、华罗庚崇尚、钻研数学的故事。先生最为欣赏的,就是为治学奉献与牺牲的人。”近些年来,王戍堂教授因年迈行动不便,“义务讲堂”就移至西北大学新村王戍堂的家中继续进行,被誉为“新村里的大师”。
王戍堂教授不平凡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网、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文明网、西部网、西安日报等媒体报道宣传。受感于王戍堂老先生的奉献精神,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邓益民教授特为王老先生创作写意水墨画——“著名数学家王戍堂教授画像”,此画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 赵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