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恒

1991年,在独龙江科考八个月的李恒,出山后呼吁:修条公路吧。24年后的2015年12月13日,独龙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李恒的呼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终于变成了现实。

李恒,一位对科学研究如痴如醉的女植物学家。她1929年出生于湖南,九三学社社员,从事植物学研究55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资源学研究工作,第三世界女科学家组织成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导师,《中华大典 生物典》编委,先后主持和参加“重楼属植物综合研究”,“独龙江地区越冬考察——独龙江植物区系研究”,“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评价”等20余项基金项目,先后15次应邀出席国际植物学大会等国际学术会议,从事植物学研究55年,李恒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30篇,撰写出版专著52部,译著28种。由于她的卓越表现,李恒本人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云南省特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李恒说:工作不是辛苦,是享受。

独龙江是被大雪隔绝在莽莽群山之中的植物宝库,其自然、地理条件极为特殊,是中国植物研究的空白和薄弱地区,植物种类、资源状况都有待发掘。

精心准备3年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恒于1990年10月租了64匹马,率队赴独龙江作越冬植物考察。那年,她61岁。

当时的独龙江不通公路,且一年中有半年以上被大雪封山无法进入。为了搞清楚独龙江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填补中国植物研究的空白,搞清楚独龙江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李恒毅然率队出发了。她们翻越海拔高达4800米的雪山垭口,来到怒江大峡谷种最偏僻的独龙江。

8个月的越冬考察,她的团队收获颇丰,他们采集到标本7000余号、植物材料(种子等)400余份。李恒领衔撰写了1344页的《高黎贡山植物》,其独龙江考察成果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很少有人知道,李恒为此作出的牺牲与付出。

就在出发前,她的爱人病危住进康复医院,她把病危通知书递给女儿,说,为了这场科考,我准备这么多年,无论如何不能被耽误。带着对家人的愧疚和对科考的激情,她带上所有科考设备,毅然走进了独龙江。

独龙江生活条件艰苦,随队的年轻队员都吃不消,而李恒一待就是8个月。期间,她染上疟疾,天天高烧,情况危急。当地政府提出派直升机进行救援,但因怒江的峡谷地形直升机无法降落,最后,只能将李恒抬到当地部队的一个卫生所进行治疗才闯过了鬼门关。

在被病魔折磨期间,她翻出之前就准备好的一台小录音机,工作上的安排,科考的成果,对家人的嘱托,都抽时间录下来,万一走不出来,就算是遗言。女儿打来电话,哭泣着催妈妈回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人都来了,要死就死在这里吧!”

科考完毕返回途中,因山路太崎岖,她从马上摔了下来,3根肋骨摔折。病伤期间,她只能直直地站着工作、吃饭。睡觉时,得有两个人把李恒抬起来,平平地放到床上,但她仍坚持工作。

50多年前,李恒在原中科院地理所(后合并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从事着一份与植物毫不相关的专业工作——俄文翻译,后来随丈夫来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知名的女植物学家,并参与编研《中国植物志》。

今年87岁的李恒被国际植物学界誉为“重楼之母”,全世界的重楼超过一半的种类由她描述。作为发现者,她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重楼命名,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权威的重楼资源库,构建了重楼演化机制的理论体系,并完成对重楼属的综合研究。

重楼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摸清重楼植物的家底,对于云南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1981年,已年过半百的李恒在参与编撰《云南植物志》时发现,国际上对重楼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当年,她申请项目,组建团队进行“重楼属植物综合研究”项目,这是昆明植物所第一个由不同学科协作进行的综合研究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目前,全国有82种中成药含重楼成分,由于需求大,加之重楼不能人工种植,生长缓慢,有些地方重楼收购价格已达到上千元,中国境内野生重楼几乎挖绝。攻克人工栽培重楼的难关,既能保护野生资

源还可以让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但由于重楼复杂的生理机制,导致无法规模种植,而李恒的研究成果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现在,我国很多省份已将重楼种植列入产业扶贫项目。在云南,规模在100亩以上的重楼种植基地有1000多家,作为精确扶贫的产业抓手,重楼种植正在为当地山区农民脱贫发挥巨大作用。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为例,2015年,该县在12个乡镇种植重楼2000多亩,涉及种植户282户,重楼块茎和种籽两项合计销售收入达1800余万元。

在研究中,李恒发现,按传统药典,只将重楼的块茎入药,但其叶仍含有足量的有效成份。制药企业往往将重楼叶作为边角废料抛弃。提取利用重楼叶内所含药用成份,李恒团队的科研成果,变废为宝,直接转化为治疗妇科内出血的药物“宫血宁”,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宫血宁”每年创造产值1亿多元。

 除了重楼,李恒在天南星科研究方面也堪称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她发现并命名了多个魔芋(天南星科植物)新种,并于1998年在《云南植物研究》上发表文章《中国魔芋属的分类问题》,对《中国植物志》第十三卷第二分册(1979)的中国产魔芋种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根据修订,我国有魔芋已知种21个,其中9个为中国特有。201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魔芋原料生产国,集种植业、初加工、精深加工为一体,年产值约300亿元。

上天没有辜负李恒。2013年12月11日至14日,第11届国际天南星植物学大会在越南首都河内隆重召开,这次大会上,李恒获得了国际天南星植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励——2013年度“H. W. Schott奖”,以表彰她在天南星科植物的研究和保护领域所获得的杰出成就。

如今已是87岁高龄的李恒仍坚持自己享受工作的理念,每天要工作到凌晨2点,只睡5个小时。她视工作为生命,从不认为工作辛苦,相反,觉得工作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作为一名优秀的“九三人”,她的一生都在践行并充实九三学社“强国富民,但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宗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