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才事迹】
王贤才,男,江西人;1933年11月生于上海,1946年回到原籍江西九江。1951年从九江同文中学毕业后,考入时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医学院。在校攻读期间,见识了美国出版的世界医学名著《希氏内科学》,暗下决心,要把它译为中文。他想分两步来实现这个目标:先译一部小书,取得经验后,再动那个大部头。在繁忙的临床实习期间,他避开同学们,躲在一个无人涉足的小阁楼里,偷偷译下一部20万字的小书:《临床外科须知》。1957年此书在上海出版时,他已毕业分配在北京工作。于是购回第9版《希氏》,正式着手翻译这部巨著。 1958年6月,他因对苏联医学的微辞而被补定为“右派份子”,留院监督劳动。翻译被迫中断,译成的40万字手稿被迫焚去。同年10月他随所在医院整体搬迁至内蒙古呼和浩特。1961年摘帽后,重译第11版《希氏》。但又遭遇“四清”运动,被迫将译成的约40万字手稿再次焚去。文革中他升级为“现行反革命” ,判刑12年,在山西太原服刑。他被分在劳改卫生部门。1972年一位释放出去的狱友给他送来刚出版的《希氏》第13版(影印本)。他向劳改队领导介绍《希氏》,终于在政委等支持下,在狱中重操旧业,翻译第13版《希氏》。克服很多困难,不舍昼夜,终于在1975年9月译成全书共340万字。这时他被改判8年突然获释,回到原籍九江。此时《希氏》已出到14版。他又对照新版补译约百万字。
“四人帮”覆灭,文革结束,他回内蒙落实政策期间,与内蒙人民出版社签约出版已完成的第13版并按14版作过补充的《希氏》手稿。译稿方下印刷厂,又收到《希氏》第15版,内容大有更新。王贤才反复考虑,决定请出版社从印刷厂紧急撤稿,他要重译第15版全书。历时3年,中译本10册出齐,共460万字。我国是首先推出《希氏》15版译本的国家。《希氏》原著是200多位专家共同编著的,各国译本也都是上百人的专家班子共同完成。迄今王贤才仍是世界上唯一独力完成《希氏》15版全书翻译的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应。国外说王贤才是“中共改革开放后的出土文物”。卫生部组织专家审读全书,认为译文质量上乘,特设“医学翻译特别奖”,部长崔月犁在卫生部为王贤才授奖。迄今他仍是开国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改革开放使王贤才的命运彻底改变,获得了过去不敢设想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王贤才笔耕不辍,他主编的《英中医学辞海》(600万字),是民国以来我国第一部对所收辞条皆附简明释义的大型综合性医学辞书,获“国家图书一等奖”,翌年再获“国家辞书奖”(二等奖]。他主持的“世界医学名著译丛”,是国家“八五”和“九五”重点图书,吴阶平同志亲任丛书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指导选题和译述工作。有些书还亲自写序评介。
1984年王贤才被中组部、人事部、国家科委等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享有)。
1984年王贤才加入九三学社。他是九三省委首届常委,二、三、四届副主委。他还是八、九、十届九三中央委员。
1985年起王贤才任江西省政协委员和常委(第5,6,7,8届),他还是医卫界的全国政协委员(第6,7,8,9届)。他在任职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履职尽责。他很早就在政协呼吁“以人为本”,“无罪推定”,重视《程序法》。提出要给知识分子“让利”,解决工资分配上的“脑体倒挂”。不是“大河没水小河干”,而是“小河没水大河干”,要寓富于民,民富国强。提出“工资建设”的概念:不要把工资性支出只是看作国库的消极支付,要认识到它的积极意义,不只是人心所向,还能拉动经济,其经济效能不亚于上项目,更是那些只交学费而无收益的项目不能比拟的。因此要认真对待工资“建设”。说到底,所有经济建设其实都要落实到这个“建设”上来。这个发言曾得到委员们从未有过的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至今一些人记忆犹深。
王贤才是政协最先提出“银行储蓄实名制”和“火车票实名制”的委员,最后都得到认真落实。实际上这也为它们的数字化进程作了准备。他还是政协最先提出“双休日”制的委员。
国家原有规定:有高级职称的女专家只要本人自愿,身体健康,就可以工作到60岁,这就是人事部[1990年]人退发字5号文件。但很多单位还是要她们55岁退休。王贤才把握1996年北京将举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时机,提出在大会开幕前,检查落实5号文件精神的提案。这个提案当即受到全国政协和妇联的重视,选为当年的现场办案,人社部领导亲自到会处理,使这个提案尽快得到落实,为女专家们办了一件实事。他的关于“建立以资源循环利用和材料无害化处理为核心的家电报废体系”的建议案和“加强铁路路风建设和保障旅客列车供水”的建议,分别得到国家经贸委和铁道部的重视。经贸委表示要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将此项工作列为当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成立了由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小组,抓紧工作,认真落实:铁道部为落实該提案,拨出专款修建水塔等供水设施,千方百计保证旅客饮水需要。加强铁路路风,王贤才还亲自担任铁道部001号特邀路风监督员,及时向铁道部反馈群众意见和要求。以上两件提案,都被评为全国政协八届和九届优秀提案。
2003年退休后,还应西安世图之请,完成《西氏内科学》21和22版全书的译述(应西安世图要求改《希氏》为《西氏》),都是工程浩繁的巨著:21版600万字,22版815万字。 至此王贤才共出版译著43部,逾5000万字。他是中国译书最多的医学翻译家。发达国家料技翻译需求有限,因此应该也是世界上译著最多的人。
停止译书后,王贤才还写了很多文学作品,写过长、中、短篇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散文随笔随写随发(散见于《人民政协报》,《光华时报》,《纵横》,《世纪》等报刊)。今年他以84岁高龄,正为中国文史出版社编写两个分别反映他的译书和政协生涯的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