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先光事迹】
侯先光简介:九三学社社员;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澄江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者和研究奠基人;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997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奖集体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获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2011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2012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侯先光:敲开寒武纪生命之门的普罗米修斯
侯先光,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澄江帽天山动物群”化石的发现者和研究奠基人。
“中国澄江帽天山动物群”化石,是保存完好的“软体组织化石”,它清晰地向人们展现出距今5.3亿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真实面貌。那些软体组织构造,为人们提供了寒武纪早期古生物的演化细节,是古生物学者梦寐以求的研究化石。
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震惊世界。1987年,当中国公布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后,世界科学界即刻给予高度评价。
德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塞拉赫教授称:“澄江动物群的发现就像是来自天外的消息一样让人震惊”;
美国《纽约时报》说:“中国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美国多家电台、电视台惊呼:澄江化石将5.3亿年前的所有生命群体特别是动物软体保存下来,太让世界震惊了;
著名记者威尔福特声称:澄江动物化石“点燃了科学家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落户海洋的奇怪生物的希望之光”;
古生物学术界评价:“在大爆发演化谱系中,澄江动物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戏剧性地改变了人类对动物生命演化过程的了解”……
早年前,不朽著作《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就曾预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将成为反对其进化论的有力证据。但由于没有“物证”,自达尔文以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世界范围内,无数雄心勃勃的科学家视之为学界的珠穆朗玛峰而呕心沥血、攀登不止。距今6亿年的前寒武纪时期澳大利亚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和距今5.05亿年的中寒武纪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动物化石群相继被发现,但这两者之间,缺少一个能最终支撑生命大爆发理论的重要环节。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早期生命科学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创新性研究领域。
澄江动物群化石发现之后,侯先光的人生就沉醉在了5亿多年前那个寂寞但丰富神秘的世界里。之后,他主持对化石群各主要门类化石作了全面、系统研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余项;出版专著5部, 发表有关学术论文100余篇;发现了大量动物新属种;建立了该生物化石群系统分类格架。由于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科学意义及早期生命演化理论创新性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他被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主席;2009年10月,“中国澄江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被我国科学家遴选为新中国科技60年60大科技成果之一;同时,中国科学院科技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等各种荣誉和奖杯接踵而至,将侯先光枯燥单调甚至有些寂寞的研究人生,装点得光彩夺目……
有人说,侯先光1984年7月1日的那一锤,震惊了世界,也敲开了他的璀璨人生。其实,所有伟大的瞬间和看似偶然的结果,原来都有必然,那看似偶然的一锤,实则集聚了侯先光30多年执着不屈的生命和精神能量。
与共和国同龄的侯先光,出生于江苏徐州丰县。经历过幼时的贫穷、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作为第一代上山下乡的知青,1973年8月,侯先光从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如东县棉场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成为他梦寐以求的大学生。
南京大学地质系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地质学系。四年的学习,使对地质考古没有一点概念的侯先光获得了宝贵的理论知识和野外实践,也使他明白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1977年,侯先光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工作。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侯先光从南京大学考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为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侯先光留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发现澄江动物化石群那年,侯先光35岁。说起那震惊世界的一锤,侯先光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个礼拜天早上,天空下着小雨……”和往常一样,侯先光一大早就起来,简单吃了一碗面条,又往饭盒里装了一碗面条,穿上雨靴,往帽天山出发。
在这之前,侯先光已经在昆明、晋宁等地碾转了近30天,跑遍了大坡头、洪家冲、小团坡、帽天山、罗哩山及其附近数十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头。为节约时间,哪里方便就住哪里,农民家里、山区简易房……每天一身工作服、一双翻毛皮鞋,饭盒里总是咸菜和面条,再背上一瓶水,然后一大早就出门。上山七八个小时,在人迹罕至、空旷的野地里不停地敲打和寻找。正值云南的雨季,到晚上返回时,常常是浑身泥土、蓬头垢面。没有专门洗澡的地方,就用一个大桶冲澡,毛巾从上到下擦一遍都是土……
但三十多天的辛苦付出并没有换来任何新发现。没有新的标本,自己的研究方向该往哪里去?侯先光的内心沉入了迷茫的深渊。那一夜,疲累的侯先光几乎彻夜未眠。但从小执拗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天亮后仍然选择了出发。
“到了山上,我不停的劈着化石,那些没价值的就迅速扔掉,因为速度快,不小心榔头就会砸到手指而出血,可当时真不知道累与疼。”侯先光回忆说,那是他生命中最晦暗不清的时刻。在那犹如神启般的那一瞬发生前,侯先光已劈了6个小时的石头。突然,一个五分硬币大小的白色印子出现在他眼前,那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侯先光有些兴奋,几天来集聚在内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手中锤子敲击石块的频率也快了起来。不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化石标本展现在他的眼前……
“我被震惊了!那一刹那,我觉得时间已经凝固,整个世界都静止了,血液也停止了流动,整个人是懵的。我呆呆的看着那个标本,泥岩湿漉漉的,泛着油渍的光泽,这个虫子就仿佛在水底游动。我拿着化石的手控制不住的抖动起来,和我挖石头的民工看我不正常,就叫我:‘你怎么了?怎么了?’我这才缓过神来。当时我们出野外都带着棉花和报纸,我赶紧从包里掏出几乎一半的棉花,小心的把化石包起来,非常珍贵的放到我自己背的那个装饭装水的地质包里。
那天晚上,我在生活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1984年7月1日(星期天),小雨,在帽天山采到叶虾类化石。’后来很多人采访我,说,这么重大的发现,你怎么能这么平静的只记下了这几个一点感情色彩都不带的字?我当时虽然很兴奋,但真是没想那么多,只觉得这是我的工作,没有想要通过这个发现给自己套什么光环,记日记的目的只想以后年老的时候能翻翻日记看看自己都做了什么。”
但荣誉和光环从来都不会是一个真正科学家追求的终极目标。欢呼声还没停止,侯先光又重回荒郊野外去劈化石。此后30多年,侯先光的人生轨迹就再也没有离开澄江动物化石群。从1984年到1990年6年间,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等地埋头工作了400多个日夜,足迹遍及澄江附近的武定、宜良、晋宁等地大约1万平方公里的寒武纪地层。侯先光磨破了无数双手套,手指上的伤痕好了又破,破了又好,砸开了十多万块石头,采集到了上万块保存有动物软躯体的化石标本。这些新采集的化石,有多达100多种动物的化石是以前从没有发现过的。
天道酬勤。2004年2月20日,侯先光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奖证书,从而成为全国高等学校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也是国家10年以来填补这个奖项空缺的一名科学工作者。
2012年,侯先光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文章,发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保存完整的最古老神经系统的动物化石,实现了澄江动物群研究的重大突破。这是世界首次从古化石中发现动物脑软体组织,是已知的最完整的古化石动物神经系统,对研究动物演化关系有极其重大的价值,并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神经古生物学。
2012年7月1日,经过第36届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投票表决,中国“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我国有了第一个化石类的世界自然遗产。
2014年,侯先光及其研究团队与美国、英国的科学家合作,在《Nature》发表文章,首次揭示了澄江动物化石群中的奇虾脑神经结构特征,为研究节肢动物起源及其头部分节的演化提供了神经解剖学证据……
尽管侯先光已经成就卓著,被荣誉、声名、鲜花、掌声包围,但他的学生刘煜博士说:年近七十的侯老师如今仍然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化石上。爬起山来仍比学生们快。除了找石头、敲石头,老师这一辈子似乎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只要进入工作状态,侯先光每天晚上基本要熬到两三点,然后吞下安眠药一觉睡到第二天上班时间,又精神亢奋地投入工作,熬到周末,实在坚持不住了,才补觉。
侯先光很忙,不是在研究室,就是在去参加各种研讨会的路上。偶尔照面,给人的映像是:严肃、呆板,不苟言笑,笃定淡然的神态,仿佛总是沉醉在远古的世界里,离世俗很远……终于和他约上了采访,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采访能否顺利,可和他聊了一会便发现,其实他随和,性情,语言表达风趣,感性,丰富,画面感很强。也会笑,快七十的人,笑起来却有孩子般的单纯干净……不是概念中的理科生,倒像一个很有浪漫情怀的文青……不知不觉,聊了四个多小时。
侯先光说,“一个人要办成一件事,就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其实自己爱好挺多,会打牌,会打麻将,会唱卡拉OK,声线还不错。但研究要做的事情很多,生命短促,时间不够用。所以他从来不舍得把时间浪费在娱乐、交友的活动上。偶尔打一次牌,之后总觉得很自责,内心几天都不得安宁。自己骨子里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常常,为了排解在研究室里呆的时间太长的寂寞,休息时他最喜欢到人多的地方溜达,哪里热闹就往哪里去,去市中心看人来人往,去街边看老太太跳广场舞,去翠湖听大爷大妈们唱花灯……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仰望浩瀚的星空,或许每个人都曾问过这个问题。从二十多岁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开始,从小喜欢追问的侯先光的人生似乎就和人类这个终极命题耗上了。如今,经过多年研究,他们已经发现了远古时代的17个生物类别200多个属种;运用数字技术初步呈现了5.3亿年前浅海水域中各种生物的奇异景观,但侯先光说,这才只是打开了远古世界和浩瀚生命的一个小孔。
或许,穷尽一生的时间,也只能窥知到五亿四千多万年前一只小虫子一条腿的秘密,但犹如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的勇气与执着,侯先光和他率领的团队相信,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掘进,才是向生命终极秘密和答案靠近的终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