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不同群体制定不同退休方案

发布日期:2017-03-07来源:现代快报 【字体:】【颜色:】浏览量...

王旭东委员 北京晚报阎彤摄

“我是重体力劳动者,干了二三十年身体坏了,能不能早点退休?”“我是古籍修复人员,到了退休年龄,但觉得自己还能干,必须60岁退休吗?”连续几年的全国两会,延迟退休都是最热门的民生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调研发现,不同人群、特殊行业对延迟退休有特殊需求。他建议,针对延迟退休,国家可以实施制度和弹性的双结合,可以规定法定的退休年龄,但出于尊重某些行业在业者的意愿,可以允许继续干下去。

女博士出站后45岁了

再干10年就要退休?

王旭东介绍,面对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势、人口形势,延迟退休确实是势在必行的一项举措。讨论、研究这么久,还是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可见相关部门的谨慎态度。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王旭东对此有深切感受。

他举例说,自己带的一个女博士,出站后已经45岁了,如果按照正在实施的退休政策,这位女博士进入社会后,再干10年就要退休了。“国家培养了她三四十年,像这样的人完全就可以多干几年。”他说。

王旭东还举例说:“比如医生这样的群体,培养期长,60岁时正是经验丰富的时候,可能身体还不错,负担也不重,这个时候退休太浪费了。现在有几个医生退休之后回家养老?都是再换个地方接着干,甚至还能再干十几年。”

“返聘”“二次就业”现象普遍

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一类退休后“二次就业”的现象。比如医院里的退休人员,退休后并没有呆在家里,而是通过“返聘”的形式,进行“二次就业”。王旭东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的院士、学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都舍不得离开。

王旭东认为,有的职业适合延迟退休,有的倒应该提前退休。如重体力劳动者、高危的化工从业者等,由于多年的耗损,可能过了50岁身体就吃不消了,这样的职业应当早退休;而一些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培养周期特别长的工艺类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行业紧缺人才。未来几十年、上百年,都将是稀缺资源。

例如,我国民国以前的古籍至少有5000万册,这些百年以上的古籍大量破损老化,需要修复人才。以其中10%古籍需要修复来计算,就有500万册。按每人每月修复1册的速度,则每人工作30年,只能修复360册。500万册,几乎需要14000人的整个人生来修复。可是,整个中国的古籍修复人才只有千人左右,而古籍的损坏每日每时都在增加。因此,这一类人员的退休年龄需要有专门政策。

不同群体要制定不同退休方案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继续深入研究,适时推出延迟退休政策。

“我建议要区别对待,不同的群体,要制定不同的方案。”王旭东说,延迟退休政策是一项重大的经济社会政策,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同时,这项政策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政策在出台之前,一定要做好各行各业人群的可行性分析和调研。

王旭东强调,社会结构不同,导致不同阶层的人工作性质不同,主观诉求自然也不一样。应该广泛地征集不同人群的退休时间意愿,得出大样本数据,充分把握政策施行对象的想法,出来的政策才能接地气、贴人心。(作者:安莹 徐红艳)

顶部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