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少年儿童创新文化培育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7-03-03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大、中、小】【颜色:】浏览量...
创新是一种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调研发现,现在的少年儿童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感悟理解,重逻辑思辨、轻奇思异想的现象,应试教育的后果侵蚀了少年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国家倡导的创新发展战略要求渐行渐远,应加强少年儿童创新文化培育。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课堂学习,轻大自然体验,抑制了“好奇心”萌芽。目前,因校园事故和环境问题,引发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忽视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体能训练。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小学基于安全考虑取消了校外集体活动;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发文,禁止小学组织校外活动,以至于有的学生小学六年没有参加过一次集体校外活动。缺乏户外活动和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受,抑制了孩子们“好奇心”和“观察力”的萌芽,导致目前的青少年普遍缺乏体悟能力和探索兴趣。
(二)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急功近利从幼儿开始。研究表明,科学的幼儿教育是正确培育孩子对外界的感性认识。由于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误导,从幼儿园就开始竞争性的应试能力培养。目前,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中普遍强调知识学习,音乐、美术、舞蹈、艺术感觉等素质教育和培养并不普及,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查发现,我国小学知识类课程占比约50-80%,幼儿园知识类课程占比约30-50%,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严重的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倾向。急功近利意识在孩子幼小时期极易潜移默化,丧失探索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重灌输式教育,轻启发式教育,扼杀学习兴趣。研究表明,过早的智力开发和知识灌输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的新鲜感,导致后期对学习的厌倦。培育内在创新文化的国家在幼儿期鲜有早早开始识字或算术等教学,更看重孩子对外界的感知,启发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增强他们对事物的兴趣。重知识灌输、轻启发教育,导致孩子们思维固化,减少了“探索未知”的学习乐趣,抹杀孩子的好奇心、兴趣点。
(四)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化培育,创新冲动从小受挫。由于目前课堂教学的统一性,老师鼓励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学习发展,按照统一答案做作业,喜欢整齐划一,缺乏对那些喜欢出格、经常异想的学生给予包容和鼓励,对个体的差异性重视不够。同样,应试教育对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不予肯定和优待。我国教育体系中,始终没有对学生创新的鼓励或激励机制。
二、对策建议
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创新发展的需求,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建议加快推进体验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改革,尽快扭转现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育培养模式,唤醒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兴趣点”,鼓励孩子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中小学设置必要的户外集体活动,改革灌输式教育,推广体验式教育,启蒙孩子们的“好奇心”。明文要求幼儿园、中小学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郊外、校外集体活动,让少年儿童更多亲近自然,加强孩子的感性教育,体验快乐中学习和学习中的快乐,启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兴趣点,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户外活动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教育主管部门要提供安全监管的措施方法,督促教师对学生的安全防护责任,也要为学校和教师明确风险责任划分,免除学校和老师的后顾之忧。
(二)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广“心智体美德”素质教育体系。艺术进校园不是兴趣培育,而是素质教育。既要增加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中的音乐、美术、舞蹈、艺术感受等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也要加强孩童时期的心理引领和心理素质教育、文明礼仪和道德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其中;同时,强制规定必要的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考核。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不是应试高考教育。要改革高中的文理分科现象,强化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全科教育,遏制应试的急功近利风气,避免损害孩子的情智,制约国民创新能力培养。坚决遏制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倾向,打击社会上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生的文化补习班培训班,鼓励全社会为孩子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扭转家长的“起跑线”观念和弥漫全国的“起跑风”。
(三)尊重差异,鼓励个性,包容学生的奇思异想。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个体差异,倡导幼儿园、小学、中学实行小班教学和走班制,鼓励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倡导多元化的致思模式和多种答案的思考方式;鼓励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去思考、尝试,鼓励学生试错,培养学生受挫能力,在中学教育中形成向“失败者”投去欣赏目光的教育风气。
创新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当前的国家创新首先要推动教育创新,将来的创新发展更需要教育领域形成内在的创新文化。加强中小学教育的教育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远发展做好创新型战略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