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之声

葛均波:医保目录更新周期应动态调整

发布日期:2018-03-06    来源: 信息时报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4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建议,医保目录更新周期应进行动态调整。

“医保目录更新太慢,我自己作为一线的临床医生也有这个体会。首先我们知道医学发展非常快,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每年都要更新,但我们的医保目录八年更新一次,远远跟不上我们临床的需求。”葛均波说,医保目录的更新在于集中招标,应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招标体系,希望国家卫计委、发改委以及社保局共同来制定一个统一的招标方案,拟通过集中采购大幅度地降低一些药品和机械的价格,最后惠及老百姓。

为什么医保目录要八年调一次?葛均波表示,这是三医联动的问题,“牵涉到发改委、城市价格司等多个部门,我们将反映给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实实在在的降低医疗的费用和看病的费用。除了国家这个统一的目录外,地方也可以每年微调。”

葛均波说,医保目录更新慢的问题,使得新药在临床得不到应用。因有好多的新的治疗手段和新的生物药物没有进入医保目录,原则上临床不能应用,即使有应用,也是要自己付费,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对此,葛均波建议,“在一个新的治疗手段通过做临床实验到普遍应用,医保目录更新的周期应该动态管理,一定要说一个周期的话,两年应该就应该更新一次。一年左右这个新的疗法刚刚产生,两年的话应该就可以足够看到药品的应用和临床副作用。”

鼓励中西医专业作为全科医生来源

医联体实施后,优质的医疗资源如何下沉到基层医院?葛均波建议鼓励中西医专业作为全科医生来源。

葛均波表示:“这些年在基层医疗方面,政府投入并不少,但我们去基层会诊时发现,购置的医疗设备没有得到很好应用,机器两年都没有拆封。据统计,现在91%的医院已经加入或者建立医联体。但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院非常难。因为优质医疗资源三级医院的教授们本身很忙,没有过多的时间把精力放在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的建设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它产生了一个虹吸现象,一些地方基层医院的医生在当地做得比较好以后,就被虹吸到大医院,所谓‘人往高处走’,病人也就去往大医院。双向转诊的制度约束力只是往上转不往下转,反而导致了大医院越做越大,小医院越做越小。”

葛均波提到,他联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发起了关于县域医疗联盟的建议,他认为县域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一个区域的医疗中心,同时从留住人才的角度发展新兴学科。他说:“建基层医院不在大,要有好的医生、要能给当地群众提供好的医疗服务。我觉得这里边的核心是人才队伍的建设。我认为应建立人才到基层的全科医生制度。从新兴学科发展来讲,可倡导中西医结合的专业能够作为全科医生的一个来源。”

葛均波说,目前,职业制度不允许发给中西医结合的专业学生相应的全科医生证件,而从顶层设计上,应该鼓励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能到基层去做一个全科医生,通过一些考试、规范化培训变成一个全科医生,“一方面中西结合专业的医生能够满足基层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大家更重视全科医生。”(郭苏莹 黄艳 何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