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之声

赵雯:编纂《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地图集》 为区域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发布日期:2018-03-02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间的自然地理差异显著,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也有所参差。编绘历史地图集,用“左图右史”表现历史发展的空间过程,反映自然地理变迁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独特方法和悠久传统。

中国历来都有盛世编史的传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创始人、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院士谭其骧倾三十年之力,详细考证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迁、政区沿革和地名演替,主编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为编纂历史地图集建立规范,为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疆域主权的争取作出重大贡献,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人文社科成果之一。

近年来编制综合历史地图集蔚然成风,如北京大学侯仁之院士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主编的《上海历史地图集》、陕西师大史念海教授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等省市历史地图,以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主编的《洞庭湖历史变迁地图集》纷纷面世。

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近年来,以城市群为主体的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发展,取得跨越式的进步。以省市地域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地图集,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

区域,作为打破省级行政区划壁垒,“坚持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原则,形成以区域内省际全面合作、优势互补、优化布局、协调发展为纽带的,超越省际领域的、但没有统一行政管理机构的、跨省际的新区域概念。

显而易见,以跨省际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编纂历史地图集,反映区域内的政区沿革、地名演替以及地理环境变迁的基本状况,反映社会、经济、人文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区域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重要学术课题。

自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长江三角洲地区增强了省际高层领导协商合作机制,建立并逐步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不断发展,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包括江浙沪皖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在我国经济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率先编纂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地图集,客观真实地反映长三角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理变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重要的实用价值,也有利于推动以区域为单位编纂历史地图集的学术研究。(作者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赵雯 题目为编者所加 本文刊载于《人民政协报》2018年3月2日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