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

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8-03-07    来源: 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且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支撑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为广大青年打开了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2016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年招生930.78万人,在校生2680.21万人,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职业院校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认同度依然较低。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等传统观念影响,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被贴上了“次等教育”的标签,成为家长和学生在中考或高考失利后不得已的选择。虽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定了“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问题有所缓解,但生源质量依然“居低不上”,招生“乱象”也屡禁不绝。近年来诸如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中高职衔接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步伐很大,但影响力很小,不仅普通民众甚至媒体都知之甚少。

(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尽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职教界共识,由之衍生的引企入校、订单培养、设备共享、现代学徒制等创新举措推进也是轰轰烈烈,但由于双方需求的巨大不对等,“学校热、企业冷”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还存在不少“挂个牌、开个会、拍段视频”之类仅限于宣传报道或应付督导检查的“材料项目”“人情项目”。此外,政府投入不足,学校实验、实训设备跟不上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不仅制约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大大降低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

(三)技能大赛“有点无面”。作为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提升职教影响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等诸多方面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已成了许多职业院校的头等大事。但相当一部分学校为追求成绩而将本该是“以赛促学,由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技能大赛搞成了“有点无面”的“应赛教育”,不仅背离了举办职业大赛的初衷,也无助于职业院校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如果由此片面地形成以单项技能能力来衡量学生优劣之风,更是与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

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引领风尚,提升职教社会认同度。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让公众更清晰地了解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发展方向、培养模式,使学生、家长更能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同时,应加快构建、完善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包含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含双一流大学)在内的办学链,加大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及不同形式教育之间的沟通,为职业学校学生拓展更多通向高等教育的有效升学通道。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可以有效提高生源质量,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后顾之忧,进而提升职教社会认同度。

(二)多方发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要改变“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校企合作现状,实现校企之间人才供需真正的无缝对接。世界银行研究表明,职业院校生均经费为同级普通教育的2.53倍,实验实习设备设施的成本更高。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稳步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在全国教育总经费的占比,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规模相适应,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为学校培养优质技能型人才提供物质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为学校“松绑”,让企业在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乃至岗位资格认定等诸多方面有更大的话语权,以确保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也应尽快落实、完善、拓展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吸引力,尽可能使“有情怀”“有远大战略目光”的企业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赞誉外,也能从校企合作中获得足够的物质回报。

(三)点面结合,实现技能、素养双丰收。改变技能大赛“有点无面”现状。一是在市级层面选拔上,将参赛选手成绩与该专业、该选手学校的技能抽测成绩挂钩;二是学校参赛团队由学校推荐与组委会在学校随机抽选学生联合组成;三是进一步研究、完善比赛形式,使之能更全面地测试学生职业素养;四是完善赛制,调整赛项,将已实施多年的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提升到与“技能大赛”同等重要的高度,实现素养、技能两翼齐飞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四)围绕中心,统筹规划,助推脱贫攻坚。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把职业教育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细化实施细则。特别是要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因地制宜,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学生到城市优质职业学校就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