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国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字体:大、中、小】
【颜色:】
浏览量:...
近年来,分享经济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就业空间、推动产业转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预测,未来几年分享经济增速将保持在年均40%左右,到2020年交易规模占GDP比重会超过10%,从业人员超过1亿人,将有效缓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与此同时,分享经济作为新兴经济业态,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困难和风险,主要体现在:
一是分享经济各行业的服务标准尚未建立。分享经济模式下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通常是大量不确定的个人或组织,诸多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和发展初期,其服务和产品的安全性、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二是分享经济各方面存在安全风险。首先,由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还不够成熟,社会公众的信息安全防卫能力普遍欠缺,网络攻击、系统漏洞、信息泄露等情况时有出现。其次,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监管还不到位,使得分享经济行业存在较大违约风险。部分企业或个人打着分享的名义虚假经营,甚至变相非法融资,不仅违背了“分享”的本意,还容易滋生金融乱象,引发群体事件。第三,存在人身安全风险。以互联网约车平台为例,事关乘客出行安全的司机驾驶技能、车况、保险等方面的规定尚没有出台落实,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三是分享经济与传统行业对立互斥。分享型企业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使传统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分享型企业在某些行业的进入和快速扩张,冲击着原有的商业模式和经济行为规则,直接引发了社会财富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受到质疑和阻挠。
四是规范分享经济的法规体系仍不健全。现行法律法规多数用来规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既不能解决分享经济各行业准入门槛、从业人员社保、税收监管、信息安全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等共性问题,也无法解决行业差异化带来的具体问题,如在房屋分享领域会遇到卫生、消防缺乏统一标准问题,在WiFi分享领域会遇到网络注册实名制问题等。
为此建议:
一、加快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一是以更包容的态度、更积极的政策,推动现行制度与分享经济接轨,不断营造分享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梳理和完善分享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弥补与互联网新业态相关的法律空白。二是科学界定和严格审查行业垄断,保护行业创新,通过分类管理、试点示范等方式,依法为分享经济的发展营造政策环境。三是借鉴“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对各个行业的运营作出进一步的细化规定,加强对各运营平台的监管力度。
二、引导分享经济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一是把分享经济模式作为传统企业转型、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大型传统制造企业开放自身的生产能力和销售渠道资源,获取创意,用互联网手段升级产业链,带动小微企业共同发展;小型制造企业可通过分享经济平台,实现柔性生产,进入智能制造新阶段。二是注重多元主体参与,通过集聚产、学、研等主体,共同培育有竞争力的分享经济产业集群。组织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产业联盟及技术联盟,引导组织成员加强战略合作、经验交流与成果共享,从中摸索总结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推动分享经济与传统行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和诚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和风险监测水平。明确技术准入要求,敦促分享经济行业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办法;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研究构建分享经济行业的风险评测体系,做好运行前的预测和过程中的监管;严格管控互联网出入口,同时加强对计算机系统、认证系统、平台软件等交易媒介的监控,防止信息泄露;严防借分享经济的名义进行非法集资和倒卖客户信息等现象。二是尽快建立完善互联网平台诚信体系,落实相关规章制度。打通市场层和监管层之间的信用数据通道,实现各类征信管理部门与平台企业的有效对接,使平台企业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审查更加全面、真实、有效,减少因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带来的漏洞和风险。通过政企联合,全面建设完善征信系统,在各领域推广实名制,对失信行为给予惩治,形成对参与分享经济企业的信用约束力。
四、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和市场评价机制。实行政府管企业、企业管服务两级监管,政府负责对企业平台和服务资质进行定期审查,对违法违规现象进行企业问责,督促企业完善运营与服务机制;企业负责把控行业准入,对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厘清事实承担责任。针对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不同特点,采取分类监管和治理,避免“一刀切”扼杀行业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评价机制,将互联网供需评价机制引入政策制定中,充分吸纳市场参与者的意见,由市场力量主导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