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健康服务成为脱贫攻坚助推器的建议
【字体:大、中、小】
【颜色:】
浏览量:...
根据中部某省4个贫困县的调研,因病致贫人口总数占4县贫困人口总数的比例是48.3%,接近半数。“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健康服务对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因病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一)普遍缺乏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常识。许多贫困家庭和病残人员都是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长期遭受疾病困扰,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贫困人口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如某地居民普遍存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发病率高居不下。
(二)普遍缺乏看病常识。调研中发现有的自己给自己看病,相信民间偏方或道听途说的神药。如,某镇一位慢性阑尾炎患者,本来一个小手术就可解决的问题,但却长期依赖药物治疗,所花费用与手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不科学用药,不听医嘱用药。如,有些结核病人断断续续吃药,导致自身对结核病菌具有抗药性,钱没少花,病却更难治了。
(三)存在因生育致贫现象。偏远贫困地区由于优生优育宣传措施不到位,农村育龄群体对打工环境危害、药物影响胎儿发育、高龄孕妇胎儿缺陷率高等知识不甚了解,因生育原因造成残疾的代际传递现象未见减少。
(四)普遍缺乏对精神疾病了解与防治。农村家庭对精神病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根本无法坚持治疗或从未接受治疗。同时,这些家庭对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的救助政策也不了解,基本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二、几点建议
(一)着力完善健康教育。一是建立由县乡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健康教育领导协调机制,强化县乡两级责任。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县乡两级政府工作考核的内容,并将结果与该地区其他社会事业指标并重。二是利用各种媒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和树立健康理念,引导群众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卫生计生、广电、食品安全等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广泛宣传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促进群众自觉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三是把中小学建设成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孩子与家庭相结合的模式,提高知晓率和执行率。
(二)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一是进行厕所革命,旱厕改水厕,粪便深储覆盖,减少蚊虫对疾病的传播。二是对牲畜粪便进行集中化、资源化储藏利用,减少牲畜粪便对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三是以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污水治理为抓手,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三)着力实施“最后一公里+班车化”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减少看病距离,加强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能力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村卫生室,加强村医的考核与培训,把村卫生室建设成为健康教育中心、预防中心、救治中心、指导中心和干预中心,并将公共卫生的具体工作与村医财政性工资挂钩。二是加快贫困地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建好用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利用信息化延伸最后一公里的健康服务。三是以贫困人口中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地方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结核病患者等为重点,组织乡村医生和上级医师团队实行签约服务,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方案。乡村医生开展班车化服务,对上述病人定期随访,提供咨询、康复指导、管理和干预等服务。
(四)进一步强化落实妇幼保健措施。一是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将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细化落实到所有贫困孕妇,通过优生优育阻止贫穷的代际传递。二是落实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全覆盖,做好患儿治疗救助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三是完善孕产妇和新生儿医疗保险,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减少生育致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