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
【字体:大、中、小】
【颜色:】
浏览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也逐年增多,垃圾处理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数量巨大,成分复杂。我国农村土地面积大、人口多,以往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以剩饭、剩菜、果皮、菜叶等易腐物质为主,可通过喂养家禽等方式进行减量化处理,最终产生量较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改变,生活垃圾数量逐渐增加,特别是塑料食品包装袋等不可降解物质大量出现,加上农村家禽养殖数量减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处理随意等原因,导致“垃圾围村”现象频发。
二是处理水平低,危害严重。2013-2014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为48.2%,有垃圾收集点的村占64%;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1.35%,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80%;《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显示,我国仍有40%的建制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缺失。大量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倒入沟渠,冲入河道,对农村饮用水源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此外,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较低、农村垃圾处理经验和资金不足、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明确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为此,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农村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垃圾处理管理机制。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入相对较多,管理相对完善,但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和运营的投入则严重不足。全社会应该同步享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和“红利”,因此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机制。将政府生活垃圾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垃圾管理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各镇(街)对辖区城乡生活垃圾日常管理负总责,实施制度化、常态化的环境卫生作业制度;对垃圾分拣分流工作成绩突出的村民和村镇采取奖励制度(如奖励日常生活用品、免费提供优质的垃圾有机肥料)并与各级部门的考核挂钩。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政府要进行垃圾危害和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通过对村民的教育,使广大村民改变随意倾倒垃圾的陋习,自觉地将垃圾投入到自家垃圾桶中,并放置到指定的收集位置等待保洁员的清理分类。以此为基础开展垃圾科学利用,引导村民主动将秸秆等有机垃圾填埋到农田、果园等地方,既改善土壤条件,又减少垃圾总量。
三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选择成熟可靠的垃圾处理技术。现阶段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减少集中处理量,避免“日产日清”,降低收运频次和收运成本。长远来看,应将渣土、易腐有机垃圾、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和其它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回收回用,分类处理,向资源再生利用方向发展。同时应选择比较成熟的、适宜可靠的农村生活垃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