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

关于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工作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8-03-07    来源: 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2015年,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出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然而,各地在保障金征收、使用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致使保障金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影响残疾人脱贫致富的实现。

一、支持残疾人直接就业力度较弱。各地残联财政经费预算中,用于残疾人就业和扶贫支出比例过低。如,江西省、安徽省、山东省残联2016年收支预算中,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分别为9288.97万元、24309.5万元、15412.08万元,其中用于残疾人就业和扶贫分别为179.98万元、9896.7万元、400万元,仅占1.94%、40.71%、2.59%。同时,虽然《管理办法》规定,保障金纳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但部分条款执行不到位。如,《管理办法》规定保障金支持方向包括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但实际上除少数福利企业外,极少有行政或企事业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二、有偿创业扶持门槛设置偏高。保障金可用于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等项目,但在具体落实时门槛较高。调研时,一些县级残联负责人表示,因为保障金是有偿扶持,担心借出去收不回而承担责任,所以不敢轻易把钱借给残疾人创业。如,江西省规定,残疾人个人创业想获得保障金支持,需达到以下要求之一:耕种土地80亩以上、水面养殖100亩以上、养猪600头以上、养鸡鸭60000羽以上。这些要求对健全人而言尚且不易,何况残疾人。

三、基层未做到应征尽征。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年度保障金与对应人口数量之比可以作为保障金征收力度的一个参考指标。如,江西赣州市下辖18个县,人口最多的县达105万人,人口最少的县也有20万人。2015年,征收最多的县只有200万元,最少的县仅20万元。按人口折算,年度保障金与对应人口数量比从1元/人到12元/人不等,严重偏离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县级政府不是征收不到,而是不愿征收。主要原因是有钱不好用、不能用。一些县未足额征收的保障金都无法按规定使用完,资金结余还给财务审计带来麻烦。

四、保障金支出情况透明度较低。《管理办法》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各地应当向社会公布残保金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支出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但各地往往没有遵照执行。

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为此,建议:

一、加强督促检查,推动政策落实。保障金征收使用工作涉及人社、民政、财政、税务、扶贫办和残联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应进一步强化联络机制,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方的具体任务和职责范围。同时,根据保障金支出范围,督促地方尽快制订保障金使用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突出支持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这两方面重点。

二、突出就业创业,用活用好资金。在保障金使用上,各级政府和残联组织应重点加强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扶持项目。包括在残疾人创业启动资金、设施设备购置补贴和小额贷款贴息上,切实降低门槛,探索符合残疾人就业创业实际需求特点的服务方式;降低贷款门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重点解决残疾人抵押、质押和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多途径为残疾人创业解决担保难问题;增加具有安置就业、扶贫开发、福射带动作用的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的资金扶持力度。

三、建立公开制度,增强社会监督。各地应尽快建立保障金收支公示制度,及时公布当年保障金征收总额、按时足额缴纳的单位、未缴纳或未按要求缴纳的单位以及保障金使用情况等重要信息。同时,强化社会监督,推动职能部门和各缴纳单位共同做好保障金征收和使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