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秀珍:医疗急救也需“急救”

发布日期:2019-03-07     来源: 人民政协网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 2014年年初,家属拨打120急救电话后苦等1个半小时未见120急救车,突发疾病的59岁上海市民终离世。

2016年12月,河南漯河市。72岁的独居老太家中突发心脏病,急救人员赶来后由于因急救人手少,抬不动体重80多公斤的老人,随机离开。

……近些年,120无车可派、救护车上的一线急救医生短缺等问题引起全社会的热议。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秀珍带着《关于加快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来到了北京。

马秀珍指出,由于我国尚未出台医疗急救法,对医疗卫生资源紧急救治的统一调度,社会急救专业机构的职责,急救车辆和人员的配置,急救站点设置与建设标准等缺少法律保障。急救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我国急救人员大部分都是从各科室轮转过来的医生和护士,专业急救人员整体不足。特别是除医护人员之外的其他专业人员,如驾驶员、调度员、担架员等相关医学知识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急救人员压力大、待遇低,很多专业人员不愿意干院前急救工作,出现“招不到、留不住”现象。

“我国民众掌握急救技能水平较低,全民普及难度较大。”马秀珍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虽然中国红十字会、各个医疗机构及相关社会团体等开展了数十年心肺复苏术(CPR)培训,但通过CPR培训的人数仅为1000万左右,而这一数据在美国为33%,法国为40%。

马秀珍说:“急救力量是群众在遇到突发生命威胁时的‘救命人’,治病救人是天大的事情,但承担治病救人重责的医疗应急救援体系首先需要得到‘救治’”。

为此,马秀珍建议,国内急救系统急需通过立法来进一步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明确社会组织、团体及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加强急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不同层次的急救队伍,通过改革考评体系、提高待遇和推行市场化急救医疗体制等方式促进急救力量发展。

她还建议,要扩增基层偏远地区医疗急救资源。推进智慧急救。充分利用“互联网+”,打破院前急救信息孤岛,推进院前院内既往病历、健康档案和院前院内诊疗等医疗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院前急救医疗质量。

(记者  范文杰  实习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