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3-05     来源: 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的重要抓手,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近十余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的64.2%降至2017年的33.6%,下降幅度明显,但依然高于日本的27.4%、美国的27.0%。尤其是,能源、粮食、矿产、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隐患。以原油为例,2003年我国消费2.77亿吨,进口0.91亿吨,对外依存度为32.9%;2017年,消费量和进口量分别猛增至5.95亿吨和4.22亿吨,对外依存度上升至70.9%。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出口贸易依存度较高,反补贴、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已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常用手段。

二是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长期以来,以“国际代工”为主要发展模式的传统外向型经济,对我国自主创新产生挤出效应。一方面,由于国内需求不足,自身研发技术和制造工业企业生存困难,不断被国外技术挤出市场。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性不强,“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2018年11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署出台一份针对关键技术和相关产品出口管制框架清单,包括AI、芯片、机器人、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生物科技等在内14项前沿技术将被限制出口,短期内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造成较大压力。

三是有利于释放内需潜能。统计表明,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在2012年超过2万亿美元,此后每年基本维持在2.2万亿美元左右,外需增长停滞不前,亟需释放内需潜能。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一般在60%~80%之间,如2016年美国居民消费率高达68%,欧元区平均为54.6%,金砖国家(不包括中国)平均为58.5%,而我国不到39%。

我国的制度优势、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良好的产业服务配套能力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坚实基础。

为此,建议:

一是注重差异化,打造“内循环经济”体系。重点支持行业品牌建设,以行业领军企业示范为引领,以制度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商业化等全流程一体化,推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过程畅通。加强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发达地区既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要注重面向中西部不发达区域延伸产业和服务链,形成东中西部地区深度融合、互利合作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加强黄河流域“沿黄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打造“内向型”经济发展示范带。

二是多措并举,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对标国际先进质量标准,从供给角度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更多更优质高性价比产品,将消费留在国内。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保持就业市场稳定,提高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引导居民消费观念转变,促进居民消费从生存类消费向服务类消费、从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型。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根据物价水平与居民实际生活负担,定期上调个税抵扣额和扩大抵扣面。

三是积极稳妥发展消费金融。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保持居民债务合理杠杆水平前提下,加快发展消费金融。制定完善的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规范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促进消费金融市场有序发展。推动金融服务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重点是互联网电商平台等非持牌机构与商业银行等持牌机构的跨界合作。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向零售转型,完善消费金融产品体系,延伸金融服务范围,积极满足旅游、教育、养老、文化、健康等升级型消费的金融需求。规范非持牌机构回归业务本源,依托现有客户群,利用自身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向农村等薄弱领域延伸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满足普惠领域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