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振兴乡村教育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9-03-07     来源: 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乡村教育是乡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要求乡村教育振兴。然而,乡村教育面临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农村学校的“空壳化”现象严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降低,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乡发展失衡,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中小学生纷纷涌向城镇(主要是县城),农村就读学生锐减,尤其是西部农村中小学生源日益紧张,“空壳学校”或“麻雀学校”数量猛增。以甘肃省为例,目前全省1人学校有219所,5人以下学校1800所左右,10人以下学校3700余所,百人以下学校7892所。数据显示,相对于2001年,2016年陕西全省小学数量减幅为69.7%,内蒙古全区小学数量减幅为78%。这既造成农村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也挤占了本不富余的城镇教育资源,城镇学校、教师不堪重负。例如,贵州西部一些县管高中,“大班额”问题仍在加剧,有的班甚至超过120人。同时,一些农户来到城镇租房“陪读”,教育成本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加重。

二是乡村教育的瓶颈尚未解决。一方面,一些地方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教学环境简陋、教学设备缺乏、课程设置不当、信息资源闭塞等“老问题”仍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观念、方法落后,在一些小的学校,一个教师要承担不同年级的多种课程,繁重的工作让他们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出现不少新情况,城乡中小学教师教学压力增大,学生流动和寄宿制下管理难度加大,师生心理健康程度下降;不少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即便是获得了参与培训、提升自我的机会,也只是“签个到,拿个课时证”。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新城”区域,尽管各地出台配套的教育政策和实施方案,但实际中,校园设施建设、教师招录和晋职、归口管理方式等方面仍然出现机制转变不畅问题。

为此,建议:

一是科学谋划,统筹实施。加强顶层设计,认真审视农村学校发展,将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有机组成部分,督促各地加强教育、扶贫、城乡建设等部门统筹协调,确保易地搬迁子女就学、乡村教育有关规划等政策文件落实。

二是高度关注农村学校“空壳化”现象。一方面,让乡村“留住人”。各级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因地制宜统筹产业规划、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因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最大限度留住群众,特别是处于婚育年龄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留住骨干和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城乡间教育等公共资源有序流动和交换。可在新老城区率先实现教师定期流动轮岗,推进师资资源均等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采取集团化办学模式。不少贫困地区具有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可考虑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生态养老+”产业,既留住当地劳动力人口,又能吸引广大退休教师、医生、军人等下乡养老,并在乡村学校、卫生室等机构兼职或志愿发挥余热。

三是以教师素质提升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使他们坚定对乡村孩子、乡村教育信仰并充满人文情怀。出台相应激励措施,形成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促进教师自我提升。在现有农村教师培训基础上,让乡村教师能够“走出去”,获得更多前往发达地区学校跟岗、带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