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Document
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3-03-17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科技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设施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2012年实现粮食连续九年增产,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一亿斤大台阶,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模式还很粗放,存在着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一是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我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要用不足全球十六分之一的水资源量,保障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尽管如此,在农业生产中对淡水资源的浪费仍然十分严重,我国全部耕地中只有40%能够确保灌溉,其余多数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另外,灌溉设施配套也不完善,灌溉水利用效率低,当前我国农田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6,远低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如果灌溉系数提高到0.7,每年能节约用水约800亿立方米,相当于农业用水量的近1/4。我国化肥年使用量5400万吨左右,居世界第一,但利用率低,例如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35%左右。每年农药的使用量30万吨,因不合理使用农药造成的农药残留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农业生产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超过报废年限仍在使用的大型农业机械约占30%、小型机械占50%,由此带来了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三是污染日趋严重。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报告,2007年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排放超过1320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中总氮和总磷排放分别超过270万吨和28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和67.4%。根据农业部最近几年的典型调查和定位监测表明,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全国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在16%以上,其中在大城市、工矿区周边情况相当严重。如广州有50%耕地遭受镉、砷、汞等重金属污染;辽宁省八家子铅锌矿区周边耕地镉、铅含量超标都在60%以上。

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改变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时因地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建议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的承载力,改变不符合生态文明的观念做法,切实用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

二是要提高资源效率,发展节约型农业。加快发展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增加有机肥所占比例;加强对废旧农膜的收购力度,对农民购买可降解农膜实施补贴;大力推广节水工程,采取政策扶持节水产品和节水技术。

三是以“绿色”为抓手,跳出农业促农业。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我国低于平均等别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7%以上,耕地质量总体水平偏低。高效是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高效农业必须高质量耕地保障,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潜力,实现农业高效发展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陕西省陇县蒲峪渠灌区仅就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完善,平均每亩增产粮食362公斤。当然,改造提高耕地质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河南省封丘市计划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需要投入开发资金5亿多元。据此推算,我国近10亿亩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至少需要一万亿元,这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地方资金压力无疑是巨大的。我们认为耕地质量有优劣之分,区位也有好坏之别。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对土地需求特别是工商业及市政建设的土地需求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极大差异。以四川省成都市与攀枝花市为例,2007 年成都绕城路内商业用地平均每亩可拍500 万元以上,而攀枝花盐边县农村开发、整理出一亩耕地的费用不足2 万元,同样一亩耕地区位价值的差异显而易见。另外,一些发达省市由于经济增长较快,而后备土地资源数量有限,若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势必会影响其经济的发展;一些偏远地区恰恰相反,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土地投入少,只能采取广种薄收的方式,产出率低。因此,建议可以通过耕地占补平衡,以耕地的区位差异获得资金,在土地复垦整理、土壤肥力提高以及培育优良作物方面的加强投入,大力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内涵挖潜, 在保持总量动态平衡前提下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当然,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构建耕地质量保护的有效防线。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类规划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林地行为。另外,耕地置换、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以保护耕地为核心。建议置换和流转要严格按照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标准,坚持高级别的耕地置换低级别的耕地,对之前的耕地必须先有评估,对之后的耕地应进行检查,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

四是大力培养绿色农业所需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议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着眼于绿色农业产业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绿色农业研究人才、绿色技术工人、绿色企业家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