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Document
关于实施两岸乡情延续工程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3-03-19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字体:】 【颜色:】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浙江大陈岛拥有丰富的台胞资源。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后,国民党全面撤离大陆。东南沿海(台州市大陈岛、鸡山岛以及披山岛,宁波市渔山岛,温州市南麂岛)约1.7万名居民迁往台湾,其中大陈岛居民近1.5万人。目前,台湾岛内大陈籍台胞已发展到约12万人,占浙江籍台湾同胞总数1/10多,全国台湾同胞的1/50,旅美大陈籍台胞也有近2万人,其中不乏在政治、军事、商业、文艺等领域有突出影响和号召力的杰出人士。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与绿营势力相对隔阂,更由于亲身的颠沛流离经历,大陈籍台胞对祖国大陆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是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中一股重要的反独促统力量。充分利用大陈岛这个窗口,进一步开展一些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工作,将大陈籍台胞这种天然的爱国热情充分鼓动起来,通过他们向广大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介绍祖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无疑可以联系一大批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激发他们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奠定民间基础。

但是,随着老一代大陈籍台胞日渐凋零,年轻一代大陈籍台胞对家乡的感情远不如老一辈那么执著、强烈。若没有与大陈岛更加直接的密切联系,可能大陈籍台胞后代会与祖国渐行渐远。目前在世的第一代大陈籍台胞还有4300余人,他们对故乡的血脉深情最浓,但绝大部分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当前,应抓住老一代台胞健在的机会,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两岸沟通交流,延续两岸乡情。建议启动两岸“乡情延续工程”,以弘扬和传承两岸乡情、亲情为核心,以增进两岸同胞感情为目的,鼓励、支持、引导两岸同胞进行深入的交流,不断强化台胞对乡情、亲情和血脉相连的认同。鉴于大陈岛的特殊地缘、独特历史,建议将做好大陈籍台胞工作作为当前的重点。

一是支持传统文化发展。扶持台湾的大陈宗亲会、同乡会等民间组织,协助他们编修书籍、开展活动,将逐渐失传的大陈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维系大陈籍台胞和祖国的血脉文化联系。

二是修建台胞先祖灵骨堂,修建宗祠,续修宗谱,强化台胞对同祖同宗的认同。建议国家和地方为台胞回乡寻根祭祖提供便利,进一步强化台胞(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台胞)对乡情亲情的认同,对同祖同宗、同根同源的认同。

三是强化两岸青少年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和思维不断成长的阶段,从小培养他们同祖同宗、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理念,比在他们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后再通过经贸合作的方式来争取认同要容易得多。建议高度重视两岸青少年的交流,以大陈岛为试点,鼓励第一代大陈籍台胞带领后代回乡寻根问祖、考察访问等交流活动,增强下一代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下一代爱国爱乡热情;同时通过夏令营等多种形式,邀请大陈籍青少年台胞来祖国访问,以此为桥梁,加深两岸青少年的理解、沟通和感情,增进两岸青少年对同祖同宗、同根同源的认同,强化两岸青少年对祖国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四是在大陈岛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环大陈岛地区有着丰富和独特的涉台资源,是对台工作的重要前沿,台海人员往来与经贸合作十分密切。在大陈岛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岸民众往来,促进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