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德阳市委协同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联合开展纪念 “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活动

发布日期:2018-04-22     来源: 九三学社德阳市委

【字体:

【颜色:

浏览量:...

今年是“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为回顾我国多党合作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展望新时代多党合作的美好未来,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不忘合作初心,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4月19日,九三学社德阳市委协同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联合开展了主题为“不忘合作初心,弘扬九三传统”的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活动。

作为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与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联合开展纪念活动的第二站,九三学社德阳市委特地将活动地点选在了罗江县博物馆。罗江县博物馆是反映罗江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分为罗江历史人文馆、李调元手书书序石刻馆、李调元生平馆、严代泽先生捐赠书画陈列馆、李调元著述陈列馆、文物陈列馆、国立六中四分校校史馆七个展馆。

据原罗江县文体局负责人介绍,抗战爆发后,来自山东省立一中的师生们历经千辛万苦,徒步流亡七千余里,跨越5省,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终于来到四川,在罗江县成立了国立六中四分校。罗江原有一所建于建于乾隆31年的双江书院,1926年易名为罗江县立中学。国立六中四分校后来与其合并,发展成为当地的一所著名中等学校。抗战时期有孙维岳(著名教育家)、李广田(作家,解放后任云南大学校长)、陈翔鹤(被鲁迅誉为“挣扎得最久的文学团体”“沉钟社”的创始人)、方敬(诗人,后任西南师范大学校长)四大家耕耘着这里的校园。四大家均学贯中西,且是“五.四”时代的先锋人物。这所学校培育出了激光专家马祖光,驻外大使章署等一大批精英人才。原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也曾求学于此,他在为《德阳教育志》撰写的题词中所指出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艰苦岁月里,在我党川西北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六中各校地下党团结广大进步师生为学习和传播革命思想开展救亡活动,争取民主和进步,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法西斯奴化教育进行了前赴后继的长期斗争。她向延安和其他解放区输送了一大批革命干部的后备军也为后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培育了一大批后备人才。”国立六中四分校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红色学校,时有“小延安”的美誉,也可以说成是抗战时期青少年的“锻冶厂”。

参观结束后,九三学社德阳市委主委汪国华与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一行进行了交流座谈,大家无一不为师生们当年不甘于当亡国奴,为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愤然离乡跋涉的精神所感动:师生们离开了在炸弹硝烟中燃烧的山东,来到四川,克服种种困难,从此走上了抗日救国、求生存、求索自由和光明的征程。大家怀着对先辈们的敬仰之情,庄严的在校史馆门前留下了合影。

九三学社德阳市委副主委史兴强携部分社员代表陪同参加了当天的纪念活动。(张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