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楷模黄爱龙: 潜心科研路 矢志报国情

发布日期:2022-12-19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浏览:...

人物档案:黄爱龙,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重庆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他长期从事医学科研工作,在感染性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与防治领域产出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与原始创新产品,在乙型肝炎防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片27.jpg

火线攻关,科研报国,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

2022年9月7日,《科技日报》在头版报眼位置以《鼻喷式中和抗体药实验证明可防奥密克戎感染》为题介绍了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团队攀登科研高峰、勇于担当作为的最新抗疫科研成果,他的又一项重要研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发全球首款鼻喷式新冠肺炎预防性抗体药物。

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影响着全国人民乃至人类的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黄爱龙就第一时间带领团队持续开展抗疫科研攻关,日以继夜、不断攀登,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黄爱龙带领团队成功筛选出具有超强中和能力和广谱性的特异性中和抗体,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一种具有即时性预防和阻断感染的广谱药物——鼻喷式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黄爱龙介绍,目前该药物已完成临床前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研究,均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正在争分夺秒地推进药物临床研究。

这款可以被称为“液体口罩”或者“生物口罩”的预防性抗体药物获批生产上市后,将能够为高风险暴露人群提供有效防护,降低感染几率,这也是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新冠病毒应急攻关以来,取得的又一阶段性高水平研究成果。

时间回到2020年。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首次提出新型冠状病毒出现人传人的现象。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重庆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时,疫情处于极度不明朗阶段,危重病人呈爆发趋势,社会面十分恐慌,黄爱龙当即决定,整个研究团队要立即开展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火线攻关。他第一时间召集相关学科专家,紧急成立新冠病毒应急攻关团队,投身到科技抗疫工作当中。

当时国内已有多家公司可以提供核酸检测试剂产品,但免疫诊断试剂还是空白。黄爱龙认为,与其做“N+1”锦上添花,不如做“0到1”的突破。很快,团队把主攻方向聚焦在新冠病毒抗体的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研发上。

他鼓励团队成员,“疫情当前,作为老百姓,居家隔离就是作贡献;作为传染病学国家重点学科团队,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研发中,他冒着被感染风险多次深入定点救治医院组织推进临床验证工作。当被问及是否害怕被感染,黄爱龙说:“激情大于害怕。”

图片28.jpg

黄爱龙带领重医科研团队克服疫情封闭期间的重重困难,日以继夜、火线攻关。仅仅40天时间,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就获批上市。截至目前,相关4款试剂产品已在全球捐赠、销售2000万人份,在全国近1000家重点医疗机构及10余个海外国家应用,为国内外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贡献。

此后,他率领团队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成功研发新冠抗原快速检测试剂,2022年3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黄爱龙团队在新冠病毒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2020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级期刊发表新冠病毒相关的高水平研究论文30余篇,单篇新冠研究论文最高引用5200余次,代表性研究成果影响巨大,被国外两百余家家媒体报道以及权威专业人士专题点评,入选2020年临床研究全球高被引论文,近五年生物学领域中国学者单篇引用最高的学者,Nature Medicine近五年单篇引用最高的学者。

图片29.jpg

黄爱龙有关研究成果受到高度重视,自2020年以来,先后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九三学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他所带领的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实验室团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拳拳之心,共克乙肝,为人类生命健康筑起守护之墙

为什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科技攻关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黄爱龙认为,这和团队此前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工作中打下的深厚基础密不可分。

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黄爱龙从2004年开始牵头组建,其前身为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自1988年来到重庆医科大学起,黄爱龙便在该研究所进行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重要的公共问题。目前全球约有2.96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约有55.5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其中肝硬化占22.5%,原发性肝细胞癌占39.5%。中国作为乙肝大国,中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约占全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三分之一。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800万例。

黄爱龙表示,乙肝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都尚未完全解决的一种重要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领域的重大难题。一旦HBV感染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可以持续存在于宿主肝细胞内,现有乙肝治疗药物能实现功能性治愈者极少。那么乙肝病毒不能清除的难题是什么?实现清除乙肝病毒的抗病毒策略是什么?

黄爱龙表示,要解决肝硬化和肝癌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慢性乙肝的问题。目前研究发现阻碍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关键是乙肝病毒产生的高稳定性遗传物cccDNA 难以清除或失活。围绕清除或失活cccDNA 的最终方案这一重要目标,黄爱龙通过系统研究阐明cccDNA调控机制,提出了“cccDNA表观干预”策略,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完成了从新模型构建到新型抗病毒化合物发现的实践。以上成果在病毒性肝炎领域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Medicine》《Journal of Hepatology》《Hepatology》等发表SCI收录论文229篇,IF合计 890.37。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7项;先后主持或牵头承担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区域联合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图片30.jpg

2019年初,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国际肝脏病学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重要文章,阐明了宿主调控乙型肝炎病毒cccDNA转录和稳定性的新机制;2021年团队继续在国际肝脏病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重要成果,鉴定出靶向病毒蛋白HBx的新型抗病毒小分子化合物,这为寻找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提供了坚实的实验依据。

“通过34年来对乙肝病毒坚持不懈的研究,我认为我们正在对乙肝病毒的堡垒发起最后的冲击。”黄爱龙表示。

团队对艾滋病的研究也有新进展。

此前,艾滋病常见的疗法是“鸡尾酒疗法”,即将多种抗艾滋病药物混合在一起使用,疗效不错,但副作用较大。

团队经过实验证明,高危人群在暴露前使用安全性高的抗病毒药物,具有阻断作用,可以降低艾滋病感染和传播风险——这也为后来的鼻喷式新冠肺炎预防性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

聚焦重大传染性疾病发病机理及综合防治研究领域,实验室获得“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2项。近5年,团队已累计发表SCI论文25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

勇立潮头,奋楫扬帆,筑巢引凤造西南医学人才高地

“我们研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黄爱龙介绍,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成员50人,教授(研究员)2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5人;拥有国家级人才2人、市级人才8人,重庆市高校创新群体2个。

组建之初,团队只有几名成员,后来陆续从全国各地引来很多人才,分别从事生物信息、免疫应答、病毒复制、药物筛选等方面的研究。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实验室副主任陈娟在2011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毕业后,受黄爱龙邀请回到重庆。她是黄爱龙抗疫科研攻关团队的骨干成员,目前已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国家优青、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称号。此外,实验室还有2个年轻学者被纳入重庆英才·拔尖人才计划。基于重庆和重医良好的人才政策,实验室已陆续搭建起“梯队化”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重庆医科大学将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办学治校的重中之重。黄爱龙2018年4月担任重庆医科大学校长以来,他签发的第一份文件就是《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

“我是科研人员出身,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人才对一个学校发展来说才是第一位的。”黄爱龙说。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将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第一要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详细调研并先后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博士后管理办法》《校内特聘教授岗位管理办法》《人才引育管理办法》《未来医学青年创新团队发展支持计划》《重大科技人才项目“揭榜挂帅”实施方案》《教学名师奖评选办法》等10余项人才工作的新文件、新办法。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创新制度的“保驾护航”,学校以“团队”形式快速从全球吸纳了一批优秀人才。

公共卫生学院石丘玲教授曾在美国的安德森癌症中心学习工作17年,2019年被学校引进。她主持的“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肺癌围手术期动态康复评价体系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她研发的智能化院外患者管理系统推广项目已由四川省科技厅区域创新合作项目立项,将在川渝6家医院展开,将覆盖上千名食管癌患者。

从事高性能功能化磁共振成像造影剂及抗肿瘤纳米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的赵征寰教授表示,“2020年5月我来到重医,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实验室只用了4个月就搭建起来。”赵征寰教授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1项,参研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获重庆市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第一批资助;自己还作为负责人成立了高校创新群体,吸纳7位青年教授,致力于将多种不同的探针相结合,为精准化诊断或者精准化医疗服务。

从事新药创制的党永军教授团队,在黄爱龙的鼎力支持下,一年内成功从海内外引进和组建了约10人的团队,覆盖新药创制的多个学科。团队针对当前药物新靶标匮乏和发现困难的现状,建立蛋白、细胞和模式动物等多维度的药物筛选和活性小分子靶标验证技术体系和研发平台,已成为重庆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新药研发中心,202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项目。

……

如何管理大学,黄爱龙经常讲,“首先是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然后是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再对应的是一流成果和一流学生,最后才是一流大学。”

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才更加愿意来。一流环境和一流人才,其实是一个筑巢引凤的过程。

在“人才强校”战略推动下,重庆医科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硕果累累:目前,重庆医科大学精心培育出传染病学、超声医学、儿科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神经病学等多个学科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十三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纵向科研经费近10亿元,发表SCI文章5000余篇,研发3款出口海内外的抗疫产品……识才、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科研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的支撑作用明显。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我认为对党派最好的贡献就是立足岗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黄爱龙说,在“十四五”期间,更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紧跟国家医疗卫生和教育方针政策,按照学科发展需要,精准引进、培育和用好人才,重视年轻科技人才引育和年轻管理干部培养,营造更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为打造西部地区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高地提供肥沃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和服务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刘湘 唐卫 蔡雨齐)

773294

版权所有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法律顾问:北京市信利律师事务所阎建国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