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谭建荣


谭建荣(1954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湖州。机械工程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

谭建荣从小喜欢读书,但少年时期遇上了“文化大革命”。1970年,年仅16岁的谭建荣初中毕业,进湖州机床厂当了一名工人。这段经历并没有使他放弃求学信念,反而磨炼出了他更顽强的毅力和对科学始终不渝的追求。

谭建荣最大的嗜好就是看书,语文、数学、物理都有兴趣。他找那些已经去插队的高中生借高中课本,他背英语,读巴尔扎克和雨果的书,还写诗歌。当时住房紧张,谭建荣就住在楼梯下一间用芦苇搭起来的只有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并在那里迈出了求知的第一步。下班后,谭建荣“躲进小楼成一统”,在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自学了高中和大学基础课,做完了《数学分析7000题》。他还把数学公式和图表贴在小屋陋室的墙上,以便于就寝前或起床穿衣之间也能充分利用时间。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孜孜不倦,铸就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性格。

197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始招生,谭建荣成为电大首届学生。这时的谭建荣把学习目标调整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并对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在电大的3年中同时修完了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两个专业。1982年,谭建荣电大毕业,升职为厂里的技术员。在与他一起进厂的同龄人看来,人生就这样顺其自然,已是很不错的了。然而他却决心重进校门,并跳过大学本科直接报考研究生。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谭建荣以同等学力考上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专业研究生。

1987年,谭建荣研究生毕业时,给时任浙江大学机械系主任的童忠钫教授写了一封信,说“能够进浙大学习和工作,那是我自幼以来的愿望”,表达了自己希望进入浙大学习和工作的强烈愿望。他的诚恳打动了童教授。1987年夏,谭建荣到浙大任教,随后,考取浙大数学系博士研究生。1992年,谭建荣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由于连续不断的出色成果,谭建荣相继被特批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建荣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研究。为了机械产品能不断开发创新,他进行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寻找应用中的问题。在与企业的长期接触中,谭建荣发现,国产机械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导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产品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累计成本的70%~80%,对定制品的交货时间、总成本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在对200种国产机械产品的抽样中,这些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长达18个月,而在美国,由于运用了“大批量定制”技术,早在1990年,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便只需3个星期。这一差距,促使谭建荣下决心找出实现“大批量定制”的奥秘。2000年开始,谭建荣在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同时,根据浙江制造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主动对接企业开展应用研究。他主持开发的“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及其在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运用信息化技术,大大缩短了新产品设计开发时间。这一成果在浙江巨人电梯集团应用后,以前需要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才能完成的一部电梯的设计方案,现在只需2—4个小时,为该企业一年新增产值5600万元,产品出口到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这一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列为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当年9项重大进展之一的技术,已被宁波、湖州、绍兴、台州等地的20多家企业应用,促进了浙江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推动了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步伐。针对制造企业的需求,谭建荣又提出整数维与分数维相结合的特殊状态建模与数学样机集成技术,在一批关键产品和重工军工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他提出的数值与几何相结合的复杂装备多部件关联、多层次配置与多参数分析计算设计技术,从设计上提高了装备产品的整体性能,在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中成功应用。

20多年中,谭建荣将自己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工作经验与理学博士的理论基础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将工程科学研究与工程教学相结合,为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他先后提出并应用软件系统实现了结合国产重要装备和国内企业特点的批量与定制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提出了特殊状态建模与数字样机集成仿真技术,数值与几何相结合的复杂装备多部件关联、多层次配置与多参数分析计算设计技术等。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重要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开发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权1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中有142篇被SCI、EI检索,出版学术专著8部。

200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他说:“成绩只代表过去,即使是院士,主要任务仍是推进科学发展,为实现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努力。”

谭建荣作为浙大机械工程重要基础课的工程图学教学基地负责人,带领他的团队构建了5个平台,即基于高新技术与经典内容相结合的图学素质公共平台、面向多层次多类型的工程图学立体化教材平台、参与式交互式工程图学实验平台、自主式研究型工程图学学习平台和以人为本的工程图学教学基地可持续发展平台,引领全国高校工程图学这一量大面广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得到全国同行的普遍认可。2005年,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同年,他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一年两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谭建荣感到非常自豪。

作为老师,谭建荣对学生实行“三个一”教育,即每个学生每学期要“做好一件事,写好一篇论文,做好一个报告”。与这“三个一”对应着的,是每个学生都要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述能力。谭建荣说:“作为一个工科领域的学者,最好的基础性知识结构应该是‘数学、物理、中文’加‘外语、计算机和工程图学’。”他要求学生的论文除了要有思维的创新点、学术上的贡献外,还要文字“优美”,使人读来有节奏感、层次感。“科研论文也可以写得很优美”,这是他常对学生们说的话。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使谭建荣对学术论文的文字表述达到了“较真”的地步。谭建荣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他对学生的承诺是,决不耽误学生的学业一天。他经常出差,但每次出差前都会安排好研究生的课业。出差期间,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与他交流。大多数人出差回来总是先回家,但谭建荣不是,如果回到浙大时没有超过午夜,他总是先去研究所,因为他知道,他的学生和同事这时候一定还在工作。让谭建荣感到欣慰的是,他言传身教带出来的学生,都是脚踏实地干事的人。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浙江省政协委员,谭建荣对社稷民生、学校建设十分关心。他认为,九三学社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而自己是一名在浙江大学工作的九三学社社员,就应配合学校党委,围绕中心,为学校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决策建议,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重要作用。在立足本职之余,谭建荣多次参加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组织的活动。他还充分发挥其技术专长,服务“山海协作工程”,开展科技帮扶,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他表示,科研工作需要良好的氛围,浙江大学提供了一个和谐环境,九三学社更提供了一个交流、联谊、发展的平台。他希望今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宁静致远”,“上下求索”,这分别出自于诸葛亮《诫子书》和屈原《离骚》的8个字,并肩站立在“浙江大学工程及计算机图形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工程图学教学基地”两行大字的上方——浙江大学校标的两侧,这是谭建荣设计的。这8个字代表了他对人生、对事业的理解和追求。谭建荣的目标,还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