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远离功利的,因此有一片洁净的天空,有一个和谐的群体,置身其中不忍离去。科学研究如果能够做到淡泊名利,应为至高境界。人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科学教育应首负其责。追求真理,是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我们更有责任教育我们的学生有如此的追求,用我们追求真理的热情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使他们敢于追求真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说这段话的是九三学社社员,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孟长功。
1964年,孟长功出生在吉林市扶余县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凭着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1983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又顺利考取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孟长功毅然放弃了研究所的优厚待遇,选择到基础课教学任务繁重的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当一名辛勤耕耘的“园丁”。从教以来,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无机化学、普通化学、配位化学、立体化学和化学前沿进展等课程,并参加指导本科生基础化学实验;他诲人不倦、用浓浓爱心抒写了一位“师者”的追求;坚持教学改革多年,他孜孜以求,和同事们一道建成了全国教学改革的示范性基地;工作中,他满腔热忱,赢得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开创了学校工科化学教学改革的全新局面。
坚持教学改革 探索育人新路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初执教鞭的孟长功从一开始就置身于教学改革前沿,无论在教学方法上、教授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没有被前人的经验所羁绊。他始终坚持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将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神圣的职责,工作中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注重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把自己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内化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教学改革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的教书育人工作得到普遍认可。
为了适应社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1994年,孟长功在初次为学校化工英语强化班学生讲授无机化学课程时就使用双语教学,并连续坚持多年。为学生挑选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注重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身的理解,在教学中结合科技、社会的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学生们都说,双语教学,好比额外给了他们一架望远镜,让他们有机会、有能力了解到国外化学科学的发展的前沿。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刘志强和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的李贵阳,都是93级化工英语强化班的本科生,在谈到从事化学研究的起点时,都不无感慨地说:“是孟长功将我们引导上化学研究之路的。”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孟长功也不拘泥于旧制,不断探索教改新路。在无机化学课程的化学原理部分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更新。在教学方法上,改以往老师讲授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启发、讨论、研究式教学为主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引领到实际化学问题的研究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成为自主驾驭学习过程的主人。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很大挑战。自1999年开始,孟长功就着手无机化学课堂教学软件的研制。很快,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走进了课堂,一改基础课教学抽象枯燥的境况。在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之后,2000年该教学软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被清华大学等全国30余所院校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于同年获得首届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三等奖,鉴于率先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有益经验,新世纪开始,孟长功又承担起无机化学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并于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2006年,他所带领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其中8个为化学类实验中心。
孟长功虽然热衷于教书育人,然而却非寻常的“教书匠”。他的眼光放得很远。“追求真理,是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我们更有责任教育我们的学生有如此的追求。”他感慨地说,自己是一名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从教十二年的普通教师,他最大的感悟就是,用自己追求真理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敢于追求真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而这仍然任重而道远。
在教学过程中,孟长功致力于教学模式和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走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最前端,亲自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并成功探索了一条适合大连理工大学实情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他采用启发、讨论、研究式教学方法,变换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思考角度,将学生置于实际化学问题研究的环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了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基础化学教学中,采用了英语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素质、学术个性等,得到了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孟长功站在课堂之上,创新的脚步却延伸到课堂之外。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中,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思想及习惯;他还实施了实验室的开放运行,不但全时段开放,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作实验。孟长功还组织开发了网络虚拟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更为新鲜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网上看软件,熟悉大型仪器设备的内部组成和基本操作,以达到预习实验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有的大型仪器设备结构复杂,胆小的女学生在实验课上不敢碰,而通过操作软件再到现实操作,这些顾虑就消失了。”
教育远离功利 但求无愧人师
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事业中的孟长功,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从教12载,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无机化学、普通化学、配位化学、立体化学和化学前沿进展等课程,并参加指导本科生基础化学实验。自1997年担任化学系主任以来,孟长功先后主持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2项,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高教改革项目2项,教育部新世纪国家网络课程项目、高教社百门精品教材精品项目、高教社建设项目各一项。先后在《化工高等教育》等教育教学研究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加编写教材、教学参考书3部。在出色完成教学和教改任务的同时,孟长功还在材料合成与设计领域肩负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市基金2项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参加编写专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52篇。
在研究道路上辛勤探索的同时,孟长功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第一职责:教书育人。“此亦人之子,吾须善待之。”这是孟长功常说的话,也是他的心声。有的教授忙于搞研究,因为搞那个赚钱,而给本科生上课则是出力不赚钱的苦差事,孟长功却把大把时间放在了讲台上。 谈到孟长功对学生的爱,他的学生孙江波深有感触地说,那是“发自心底的爱,不藏半点虚假”。孙江波是孟长功指导的一名硕士研究生,2005年,来自河南贫困农村的他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外公不幸去世,悲痛欲绝,拿着家里勉强凑够的车票钱赶往车站。在熙来攘往的车站里,孙江波猛然发现自己的导师正满面汗水地向自己走来。原来,孟长功得知孙江波的情况后就马上赶来给他送行并送来500元钱表示慰问。他不仅对自己所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生诚挚关爱,对化学系的所有同学特别是那些遇到困难的学生,比如学习吃力、家庭困难、学习偏科等等,孟长功都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这些学生的信息,定期找他们谈话并适时伸出援助之手。“只有热爱工作和真理,才能乐此不疲,才能有更多的热情去创造;只有热爱生活,才会发现更多的快乐,心神愉悦地享受每一天。”这是孟长功多年来站在讲台上的“收获”。在大学从教的十余年间,孟长功深深体会到:只有热爱学生,对学生投以饱满的热情,才能和学生心心相通,才能真正做到育人而不仅仅是教书。而他的学生们也这样评价他:“孟长功的热情感染着我们!”
始终坚持奋斗在大学基础教学第一线的孟长功,把物质享受看得很淡。对于自己的选择,他有自己的看法。他说,“科学研究如果能够做到淡泊名利,应为至高境界,有成大事的可能,但也有穷困潦倒的风险。人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科学教育应首负其责。俗语言:名心盛者必作伪,利欲重者定趋邪。过分追求名利是与人类对理想境界的渴望背道而驰的。追求真理,是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我们更有责任教育我们的学生有如此的追求。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生活,用我们追求真理的热情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使他们敢于追求真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教书育人的投入是巨大的,收入是微薄的,然而他却认为是快乐的。孟长功的乐趣与收获不但来自于自己的发现、创造和实践的过程,更在于让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瞬间。
基于这样一种追求,孟长功一直在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努力,一直在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而努力,一直在为培养更多的人才而努力,乐此不疲。
辛勤耕耘十二载 硕果累累挂满枝
“莫问辛劳多少,耕耘自有收获。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机会不是等来的,荣誉不是争来的。不求事业辉煌,但求无悔人生”,孟长功经常如此自勉。人如其言,辛勤耕耘12载,孟长功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基础课教学和科研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凡的业绩。2001年,他参与的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他所负责的无机化学及实验本科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他主持建设的基础化学实验中心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在2001至2005年还有两项与其他高校合作的成果均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荣誉是对耕耘的褒奖,是对业绩的肯定。1998年,孟长功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三等奖;2001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2003年获辽宁省首届教学名师奖;2004年获大连市劳动模范;2006年获得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全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尽管有种种成就,尽管有多项荣誉,一向谦虚的孟长功仍然淡然以对。谈到从教的感悟,他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12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12年的教师生涯,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热爱学生,对学生投以饱满的热情,才能和学生心心相通,才能真正做到育人而不仅仅是教书;只有热爱工作,才能乐此不疲,才能有更多的热情去创造;只有热爱生活,才会发现更多的快乐,心神愉悦地享受每一天。教学研究的投入是无形的,但却是快乐而无怨的。其乐趣与收获不但来自于自己的发现、创造和实践的过程,更在于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瞬间。”
有人戏称孟长功现在已经是教学科研“比翼双飞”了,虽然已取得许多成就的人如果再想突破,往往会很难,可孟长功不这么认为,他说:“我是一点压力也没有,因为我愿意做,如果不干活反而很难受。”
在采访的最后,孟长功寄语广大青年学子:“大学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的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将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大学生应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这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首先要学会做人,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改造社会的勇气和信心;其次要学会做事,敢做事,能做事。做事的能力由学习和研究而来,要养成终身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此外,健康的身体是一生幸福和工作的基础,要养成一个使自己健康的良好习惯,大学时期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