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邓稼先号船正式加入海军序列


邓稼先号(舷号874)船入列命名授旗仪式2月2日在海军浙江舟山某军港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和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作为亲属代表应邀出席仪式。从此,邓稼先号列编东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侦测船大队,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

邓稼先号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新型海洋综合调查船。该船满载排水量6000余吨,5级海况下可进行综合调查测量作业,9级海况下可在除极地和冰区以外的任何海区安全航行,最大抗风力12级。装备有海洋气象观测、海洋水文调查、海洋测绘作业、调查测量辅助等多项调查测量系统,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海洋综合调查测绘能力,作业海区跨度大,能够在不同水深、不同地理环境海域全天候展开调查测量,标志着我国海洋调查测量实现了从近海向远洋,从单要素、低效率向多要素、高效率,从点、线作业向大范围立体作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海军实现远洋常态化调查测量的开路先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邓稼先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北平。七七事变时,邓稼先在北京宗德中学读书,日寇强迫老百姓举旗“庆祝”,他气愤地将小旗踩在脚下,汉奸为此到学校追查。为避迫害,16岁的邓稼先与姐姐告别父母,绕道越南到昆明,后到四川江津第九中学读高中。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邓稼先考入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1950年8月获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邓稼先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1950年10月,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两年后,邓稼先作为副学术秘书,协助钱三强和吴有训工作。其间,在彭桓武领导下,邓稼先分别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合作,发表多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论文,为我国核理论研究做出开拓性工作。1958年8月,邓稼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理论设计,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他是我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核武器研究所成立后,邓稼先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并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本理论研究。邓稼先对原子弹的物理进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利用几台电动计算机和手摇计算机,用特征线方法计算内爆型原子弹的物理过程,历时将近1年。通过这些计算不仅获得了正确的计算结果和物理图像,而且积累了丰富经验,推动并深化了有关专业学科的研究,培训了一批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数值计算实践经验和分析能力的青年科技骨干,迈开了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第一步。

1962年底,邓稼先领导起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方案并指导核试验前爆轰模拟试验。为了使理论更好地与试验配合,理论部派出由青年研究人员组成的工作组,前往西北核武器研究基地,共同解决试验中遇到的理论问题。邓稼先以理论部主任身份参加了以王淦昌为主任的冷试验委员会,参与指导核试验前各种模拟爆轰试验。他经常深入实验现场,与实验人员研讨实验方案和测试结果,指导做好实验预估和结果分析。1964年秋天,他去新疆罗布泊参加我国第一次核试验。10月16日下午3时30分,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一方面组织研究原子弹小型化,另一方面率领理论部主力探索氢弹原理。在他领导下,终于形成了一套经过充分论证的工作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周恩来总理决定,进行两次突破氢弹原理核试验。试验表明,此方案完全可靠。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邓稼先十分重视核武器实战化。他亲自参与提出和解决了许多提高核武器性能,突破核武器小型化原理等关键技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核武器几次新原理的突破,都渗透着邓稼先的智慧和心血。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由于保密原因,国外不发表核材料的状态方程,国内还不具备实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指导科研人员从已经发表的其他金属材料状态方程,推出低压区轴的状态方程,同时,他对托马斯—费米(ThomasFermi)理论做出修正,求出极高压下的核材料状态方程,巧妙地与低压区状态方程连接,给出相当大区域之内完整状态方程,满足理论设计需要。为了培养年轻科研人员,他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终因工作过于繁忙,加之癌症过早夺去了他的生命,成为他的未竟事业。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放弃了在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冲破阻力回国参加建设;他中止已有相当成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隐姓埋名投身于核武器的研究事业。他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战斗在最危险的岗位。在突破氢弹原理的紧张阶段,他的家庭受到“文革”极大冲击,但他没忍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打击,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为早日研制成氢弹而四处奔波。从1958年至1986年,28年间,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的,100%获得成功。由于他的杰出贡献,曾获得1982年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6年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和1989年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4年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6年7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国家“七五”期间第一枚全国劳动模范奖章,1999年9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据了解,此前,我国海军正在服役的以科学家命名的测量船有,竺可桢号(舷号872)、钱学森号(舷号873)和钱三强号(舷号875)。邓稼先号(舷号874)的加入,将为我国海军踏浪深蓝建功立业。(穆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