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6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表现为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和行为异常。据去年12月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Ⅱ》中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自闭症人数超过1000万,并以每年十几万的速度递增。
在接受央广记者专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表示,由于自闭症成因复杂,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早干预、早治疗,通过早期康复训练能降低未来残疾程度。
吴明介绍称,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社会融合教育可取得更好效果,尤其3-6岁是最佳干预期。除少数严重患者外,如能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随班学习,并给予个别化、针对性辅导,可有效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
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校园阻力重重
“越来越多的小学和幼儿园把自闭症儿童拒之门外。”吴明说,由于缺乏相关政策保障,大部分自闭症儿童进入幼儿园阻力重重,很多地区进入普通学校也非常困难,甚至不止一次被拒绝。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大部分地区的普通教育机构缺少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个别化教育的师资和管理措施,即使成为勉强进入普通校园的“幸运儿”,很多自闭症儿童也会因为遭遇教师、同学的偏见,甚至歧视,造成心理负担,不得不辍学。这些患儿辍学后封闭在家,长期不接触社会,更加重了病情发展。
“很多地区将自闭症儿童收入特殊教育学校,只会让自闭症患儿的行为更为异常,融入社会更加困难,甚至完全丧失社会能力。”吴明认为,应该让中度偏轻的自闭症患儿多接触社会,逐渐习得融入社会的能力,可以减轻症状。“行为异常的自闭症儿童可通过加强与正常孩子的接触,进行模仿,有效缓解病情。”
自闭症儿童个性化教育师资缺乏
吴明告诉记者,目前,北京等地区出台政策要求公立学校不得拒绝自闭症孩子。然而,除了落实的效果不太理想外,不少学校缺乏专门师资,多由心理老师兼任,但因工作繁忙没有精力专门进行日常辅助。大部分任课老师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对患儿特殊行为和情绪问题等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
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真正融入校园?吴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早发现”。加大自闭症识别的宣传力度,在基层卫生机构、妇幼保健站、婚姻登记处、医院等地发放宣传册,并将自闭症筛查纳入基层卫生机构工作范畴,提高早期发现率。二是推进自闭症社会融合教育。教育部门应对普通教育机构接纳非重度自闭症儿童做出要求,做到零拒绝。同时,根据需要配置足够的专门辅助师资,并对任课老师专门培训。倡导学校向学生和家长普及知识,减少对患儿的歧视。三是建立社会融合教育财政专项资金,对接受患儿的普通园、校给予足够资金支持。
“中轻度自闭症儿童理应有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普通学校对自闭症儿童应秉持更包容的态度,这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吴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