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在北京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秉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赵九章担任所长的中科院地球物理系主持建立了中国科大应用地球物理系。为了培育高质量科技人才,赵九章请来了中科院的各路名师,登上中国科大的讲坛,为应用地球物理系的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严济慈来了,讲授《电磁学》和《电动力学》;陈芳允来了,讲授《无线电》;钱临照来了,讲授《光学》;顾震潮任气象教研室主任、傅承义任地震教研室主任、秦馨菱任遥测遥控教研室主任,由学部委员们组成的这支教师团队阵容强大,气势恢宏。其中赵九章、严济慈、陈芳允、秦馨菱等都是九三学社社员。
赵九章自己也登上讲台,给同学们讲授《高空大气物理学》课程中的大气振荡和潮汐两个部分。没有现成的教材,他自己编写讲义。虽然他讲课的时间比较短,每年讲几个星期,但是他讲课能够透过现象说到本质,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他主持的《高空大气物理》课程是由许多老师共同讲的,不同的老师轮流来讲,比如一个老师讲流星,一个老师讲海啸,一个老师讲磁暴,每个老师都讲当时自己在做的课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科研的最前沿。
赵九章主持编写的《高空大气物理学》课程讲义
赵九章对于教学工作有自己独到的心得。在笔者的访谈中,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徐荣栏回忆:“有一次,赵九章去外地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将原来准备自己讲授的那部分空间物理课的重担交给我,我当时有些犹豫,怕教书耽误科研,他就很严肃和形象地对我说:‘研究所的人的知识如同鸡爪子,在几个领域有很深的知识,但在几个领域之间往往很难连贯起来。通过讲课可以使你的鸡爪子变成鸭掌’”。最后,徐荣栏愉快地接受了授课任务,为科大地球物理系同学连续讲了三年课。
赵九章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认为数学物理基础和无线电技术对应用地球物理系的学生非常重要,必须学深学透。1959年全国教改,应用地球物理系1959级同学的物理课程减少,难度下降。学完之后,赵九章认为学习效果不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让这些学生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返工,跟着物理系同学听讲严济慈讲授的电动力学课程,夯实了这些学生的物理基础。经过赵九章的精雕细琢,应用地球物理系的学生表现出非常好的创造能力,有些学生甚至在大学毕业阶段就发表了专业水平相当高的研究论文。在中国科大校史馆里就珍藏着这样一份档案:赵九章对应用地球物理系1963届毕业生周国成毕业论文的评审意见。
周国成是应用地球物理系的首届毕业生,上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分配到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在赵九章的亲自指导下,开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生涯。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在大量科学实验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周国成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并将之呈上了赵九章的案头。赵九章仔细阅读之后认为:“这篇论文有内容,结果也比较有创造性,特别是用禁区来研究带电粒子在环境中的运动,并用模拟实验把它表现出来,是有学术价值的,可以在学报上发表”,“这次在波兰开会,曾将此文的实验结果与美国科学家Singer讨论,他亦认为很有意义”,肯定了论文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原文不够简洁,发表时必须加以缩减”。他建议周国成和一起参与工作的地球物理所助理研究员徐荣栏缩减篇幅后早日用英文发表在学报上,防止被外国人捷足先登。不久,这篇《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区域及其模型实验》就以英文形式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上。
赵九章给予周国成同学毕业论文的鉴定意见
1964年春节,赵九章在和严济慈的闲聊中得知,空间物理专业有一位学生很有发展潜力,回来后便深入了解该学生的情况,通知系里将其毕业设计安排到自己组进行,以便进一步考察这位学生开展研究工作的素质。在指导该生做毕业论文期间,他发现该生有很好的数理基础,能刻苦钻研,而且还通过扎实的工作发现了国际地球物理学会主席、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查普曼教授文章中的一些错误,使其原来的论点进一步完整。于是,赵九章将他作为种子选手录取为自己的研究生,吸收到他的研究集体——磁暴组中。这位同学就是后来长期担任中国科大空间科学与地球物理系主任的胡友秋教授。
赵九章不仅注意培养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要求也很高。1962年,王水从南京大学来到中国科大应用地球物理系任助教。其时,赵九章正在组织编写《高空大气物理学》教材,要求王水参加高空大气结构部分的编写工作。有一次,王水找到一篇德文资料,由于没有学习过德文,在这篇文献面前一筹莫展,于是就向赵九章倾诉了自己的难处。赵九章严肃地对他说:“你能看懂俄文,又能看懂英文,应当可以阅读德文文献,回去翻译出来给我。”王水回去后对照字典翻译出了中文稿,有些地方词不达意,赵九章亲自帮他作了修改并鼓励王水多学几门外语。正是由于赵九章的耳提面命,王水很快成长起来,后来在空间科学领域做出了优异成绩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方黑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