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学习专题>认识与体会

 

   

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
廖继红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世界崭新的思维观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把发展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这实际上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从政治发展学的新思路,把发展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指针。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党制度运作的有效性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最新发展。从传统的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执政理念的升华。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新时期,江泽民同志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要求出发,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党的战略思想提出,并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这不仅强调了我国现代化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进一步明确强调了新世纪新阶段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事业的任务和前进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用政治发展学的新思路来看,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关键在于强化政党体系,提高政党制度运作的有效性。现代政党是民主政治的主体,政党功能是通过政党制度的有效运作来实现的。正如一西方学者所说,“强大的政党体系,不仅是有效民主运作的体现,而且是有效民主运作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而虚弱的政党体系所反映的是民主运作能力的贫乏”。政党制度运作的有效性,一方面体现为政党发展和完善国家制度体系的能力,另一方面则体现为政党依法运作和驾驭国家制度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是在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这一政党制度适应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保证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顺利进行;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权层面上的合作共事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完善发展。中国政党的政治轴心地位和政党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已经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的拥护。但是,应该看到,由于运作时间和经验都比较有限,这一政党制度的应有功能发挥还不是十分充分。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党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政党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强化自身体系,开发政党功能,提高政党政治的有效性。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政党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扩大对现代国家与现代政治的影响力,巩固和发展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党体系,扩展政治空间,充分利用政治资源,不断提升党际关系的和谐性。同时要加强政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执政、参政能力和运作和治理水平。
  二、明确政党责任,找准政治生态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现代政党责任是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现实选择密切联系的,政党不仅仅是本阶级的利益代表,而且应该是领导和影响国家与社会生活的主要政治力量。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家欣欣向荣。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国家生活主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作为引领国家与社会生活发展的责任主体,中国政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为此,《意见》明确指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必须明确自身责任,适应历史要求和人民选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心同德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贡献。
  按照政治发展理论,政治生态位是政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只有找准生态位,才能较好地履行政党职责。“生态位”是指生态要素在生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生态位相对固定,但又会因环境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将“生态位”概念用于政治学理论,就是说,不同的政治要素,适应不同的政治生态环境,各自寻求适于自身发展要求的生态位置。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政治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政党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生态位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处于同一个历史方位中,在与共产党的长期合作中,民主党派从与共产党一起抗日救国、争取和平民主的政党,转变为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致力于建立新中国的政党;从拥护社会主义的政党,转变为与中国共产党一道,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政党。由“革命党”到“建设党”、“执政党”,由“民主政党”到“参政党”,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历史性转变,要求中国各政党找到最适于自身建设与发展的政治生态位,按照这个生态位的要求规范党的运作,提高政党能力。与执政党的生态位要求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一要增强执政意识,转变执政观念。坚持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二要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要提高执政能力,坚持科学执政。与参政党的生态位相适应,各民主党派自觉首先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在参政议政活动中突出政治性、参与性和合作性;同时要努力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科学参政、民主参政、依法参政,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
  三、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政党建设是政党制度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是中国政党体系的主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各政党建设,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执政党建设是指共产党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断加强自身的全面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履行执政使命。参政党建设是指各民主党派要按照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开创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局面。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实际上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能力和水平。与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生态协进关系相对应,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也是一种交互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如同行政生态学的创始人利格斯所说:“在叙述环境对某种主体的影响时,应同时指出主体对环境的影响,唯有把两方面相对的交互作用都察看明白,才算真正建立了生态模式。”共产党执政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参政,民主党派的发展也离不开共产党的帮助;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强,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也不会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事业,不仅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也取决于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由于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在搞好中国政党建设方面负有更多的责任。为此,中共中央在《意见》中强调,中共“党委要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并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原则、内容、形式和程序作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重大历史责任。中国各政党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不辱使命。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所要求的那样,坚持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