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个世纪的沧桑记录了一个伟人的足迹,一个时代的辉煌耸立了一个巨人的丰碑。经历了苦难之后又迎来甘甜的人们,才会有更加刻骨铭心的记忆,身临其境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实惠时,才会更加怀念邓小平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新时期建设“政治文明”的开拓者。笔者五十余年的曲折人生道路总是让人情不自禁追昔抚今,扪心自慰:没有邓小平伟大理论,哪会有我今天的一切!这种无限的情思,笔者提炼为四个字:“小平情结”。这是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时,我在省外一张发行量颇大的晚报上写过一篇“随笔”的题目,实实在在是一份浓酽得化不开的情结!

对伟人的怀念,莫过于对他伟大思想、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再学习、再领会、再实践,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前进。值得人们额手称庆的是,邓小平虽然离开我们好几年了,但在邓小平理论深入人心的铺垫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无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意境奋力冲跃。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面前,中共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昌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加炉火纯青。“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不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更是实现党所描绘的在建党一百周年、建国一百年“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强力助推器。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政治文明奠基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以他独到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雄才大略和大无畏精神,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命题, 为随后中共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命题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同志“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政治”二字具有至高无上的“威慑”作用。随着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如何使民主政治这些隶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并反过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性、紧迫性,想不涉及而跨越过去都是断然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他后来又进一步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就拿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来说,政治文明的作用已经体现无疑,凡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无不是缺乏法制观念、缺乏规范的程序性和充分的民主集中制所导致的,如江苏“铁本事件”就是明证。正如江泽民指出“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做到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使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他在“5·31”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把政治文明作为“目标”,这在中共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深化。政治文明本身所具有的相对性和极强的针对性。“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意指人的开化状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文明是相对于愚昧、野蛮状态而言的。那么,“政治文明”的对立面自然就是“政治不文明”。可以这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政治文明,这就要求“切实保障工人农民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邓小平理论规范了政治文明内涵大框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认为其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实质上当时就已经把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界定得十分清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从道理层面上无人不认可,然而对于社会主义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民主,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任务,则未必就有较强的自觉性。中共十六大报告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认邓小平反复强调过的民主政治具有政治文明属性,无疑是对邓小平理论在继承中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把民主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进行考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持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大前提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点也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重大原则。邓小平理论所阐发的政治文明内涵,一是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三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邓小平指出:“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9项主要任务,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无疑是把邓小平理论关于政治文明的基本观点引领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党内外干部群众对政治文明建设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层次,从而比较显然地体现出:意识→制度→行为的递进关系。因此,政治文明不仅包括民主意识建设,还包括法制建设;不仅包括制度建设,还包括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行政文化建设。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保证,精神文明是灵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是核心一致、互不相悖、相互交融的“同心圆”关系。

政治文明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时代性特征这是不言而喻的。封建社会的政治比奴隶社会的政治要文明进步,资本主义的政治比封建社会的政治要文明进步,社会主义的政治应当比资本主义的政治更加文明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是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二是要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三是要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五是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通过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与此同时,建立高效、廉洁、勤政、务实、诚信、法制、为民的政府,达到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目的。所有这些,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全部内容的政治文明。

三、邓小平理论指明了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义特色

政治文明既有民族性又有渐进性,决定了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或一蹴而就。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但地球的各个部分生态条件不同、社会历史不同、民族种族不同,文化背景、发展程度各异,就是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间、民族间也有自己的文化(或文明),千姿百态,共生共荣。

政治文明是跨国界、跨民族、跨历史长河的人类共同财富。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经济、文化有差异,但政治作为一种管理社会的理念及其延伸出的手段,在文明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可以互相学习、融汇贯通,可以也应当兼收并蓄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邓小平说得非常透彻:“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当然,也包括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必须肯定的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应当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利益、民族精神,应当有自己民族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理念是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扩展,“人权入宪”则是将其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这些无不是在我国政治文明进程中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相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因此,对外来的经验,既不能 “照单”全收,也不要盲目“接轨”。要在不断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已经形成、方针已经制定、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拓,惟有真信、真学、真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行动更加自觉、学习更加深入、态度更加坚定。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中所要求的那样,“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只有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刻的政治内涵和历史走向,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作者徐宗俦  九三学社贵州省安顺市委员会副主委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