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13)|人文精神:“科学”之道

来源:九三学社青海省委    时间:2020-09-14

75年,是人类个体生命的古稀之年,然而,对于一个党派而言,历经沧桑,却风华不减;蓄积能量,正蓬勃向前。九三学社“民主”“科学”之宗旨,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为促进党派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以人文精神为指导的“科学”,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九三先贤们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孜孜探寻,将“民主”“科学”的思想引入华夏大地,对当时之民众具有启蒙意义。在今天,加入九三学社到底有何意义?有何益处?这样的问题被很多人在不同场合问及,但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让人满意的回答。从功利的角度,加入九三学社确实很难带来实际的利益。它是一个民主党派,不是利益团体,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的效益。但是,从思想的角度,在学社宗旨的感召与引领下,滋养人的品质,培育人的精神。时常与学社历史上那些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交流,在心灵的对话中,体验到当下的存在,不断提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了自由的精神才会有自由的人生,才会达到自由的人生境界。民主是基于制度建构,自由是源于精神诉求。民主和谐得社会,是群体的追求;自由高贵的人生,是个体的理想。其实,加入九三正是源自对“民主”“科学”精神的向往,它们也成为今后生活中心灵的栖息地。

每一个党派有其宗旨和主导思想,加入党派是基于对党派的信仰。作为一名九三社员,加入九三学社,是精神有所归依,信仰有所落实。人们在物质满足以后,精神则失落,心灵亦无家可归,内心日愈深陷苦恼、紧张、空虚和不安,甚至消极厌世。物质满足以后如何关注精神和心灵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在今天,我们应当寻求什么样的“存在”?是当今时代人们面临的重大问题。生活中,人们应多关注精神家园的建设。孔孟思想“人禽之辨”中,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精神需要,这是人类最本质、最根本的需要。九三崇尚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而且具有现代性的价值。尤其是以人文精神为本的“科学”,在每一个社员成长中,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和精神引领意义。

人为万物之灵长,因其以精神至上的追求。九三学社宗旨之“科学”,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现代性价值。“科学”一词应从两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指对于自然领域的知识,即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同时,将源自于自然的研究只是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科学由此延伸出了人文精神,即对人的尊重和关怀精神。然而,在现代化和其相应的现代性开端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衰落的时代。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即结束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和瓦解了封建体制,倡导科学、民主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主、科学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其内涵为以人为主的人文精神。有一种观念认为,人文精神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特征,亦是其研究的范畴。换言之,人文精神仅限于文科所关注的领域,这是非常狭隘的一种认知。实际上,所谓人文精神即为人文科学,而人文科学并非是一般意义层面上的人文学科的类聚,因为人文学科是具体的学科分类,比如历史学、文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等。如果将这些学科作为一种外在的集合体,称其作人文科学,这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科学”层面上的人文科学,它们只是学科而言。因此,人文精神是在超学科的视域中关注人的问题。否则,简单地把人文学科看作是今天的文科的学科累积,我们就会固步自封,如坎井之蛙,永远看不到高远的天空和开阔的大自然,比如被认为是理科的数学,其实也是培养人文素养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也不会看到,包括对于计算机科学这样的一些工程科学,我们实际上也需要对其进行一种人文的介入,而且它反过来由此产生的人类信息交流和生产,乃至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交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文问题。

“人文科学”是“科学”的重要内涵,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属性。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仅限于“格物致知”层面,它的终极目标是以科学实现对人类文明的推进以及对人的生活会提升。“科学”是需要探究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诸多现象遵循的原则,即以科学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科学研究的终极意义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因此,“科学”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基于人文精神的“科学”是有意义的,或者,“科学”行为必须要有人文精神的指导,这就是科学之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必须遵循其道,方能有成。人有人之道,国有国之道,物有物之道,科学有科学之道。科学之道,指的是科学研究所遵循的原则与规律,即以人文精神为其之道。以人文精神为科学之道,科学研究则会放弃功利性,而以重视人的生命为前提。学科行为需要以人文精神之道与约束与指导,其成果对人类社会、人类生命有益。否则,以利益为驱动的科学研究,失去了“道”的制约与引领,其危害社会甚重。而科学之道“人文精神”并非仅关乎道德问题,或者将道德作为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底线,尚有偏狭。道德是人应该有的品质与修养,而人文精神则是对他者的关怀以及对生命的敬重。换句话说,道德品质是个人的修养问题,而人文精神则是关乎人的生命问题。生活中,毒奶粉事件、假疫苗事件等问题屡见不鲜,并残害人命,这些现象并非仅仅是商家缺乏道德的表现,而归根结底是缺乏人文精神缺失的结果。庄子在《天地篇》中假抱罐浇园圃老者就子贡所云“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的话,批评机械对人本质的伤害,他说:“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诚然,庄周先生站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人们过分重视机械带来的便宜,而失去为人之本真予以批判。我们无意于以此论科学之弊,而是以此体悟圣人的警醒之意。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提倡科学的人文精神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以人文精神为前提、为指导的科学研究是良性研究,其成果是有利于社会与人类的,反之,失去人文精神为依据的科学研究是恶性研究,其成果只能有害于社会,有损于人类。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世界、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今天,提倡“科学”,弘扬以人文本的科学精神,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大数据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介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却停留在技术层面,认为科学就是技术,技术就是科学,唯技术唯科学已成为共识。甚至,在教育界和科学界,正面临被因具体学科的分化所限定、最终演化成一种消极意义上限制的局面。诚然,分化才能够加以深化,以获得它所必须的专业性。但是另一方面,专业分化最终导致“科学”的工具化与手段化,使原本有着充盈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科学事业成为纯粹的技术。人们只关心科学技术带来的便捷生活,但忽略了科学中沉潜的思想和人文性。科学研究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而是汲汲追求眼前的功利和成果,其研究成果虽然足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然而,漠视其于人的精神关怀,故而,利益驱动一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成为社会主导风气,人人变得浮躁、功利、自私。

因此,提倡以人文精神为科学之道,从个体与社会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不仅仅具有在思维方法上的综合性或整合性,同时还起着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和塑造的作用,而恰恰是技术性的学科不可能侧重的内容。所以,深入探究九三学社宗旨之“科学”,阐释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对于培养社员的思想情操,引领道德意志,具有重要意义。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党派,对于每一位社员而言,弘扬人文精神,依人文精神之道的科学研究是每一个九三人应该遵循的原则,旨在培养当代知识分子以关心人类、关心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扬科学的人文精神,是提升九三社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一个没有最基本人文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培养出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作者:纳秀艳,青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