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1)|永葆九三学社的“灵魂之美”

来源:九三学社广州省委员会    时间:2020-10-16

摘 要:75年前,九三学社先贤在“五四”精神指引下创建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成为了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民主与科学的执着追求彰显了九三学社的“灵魂之美”。九三学社要永葆“灵魂之美”,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奉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九三学社;自身建设;爱国民主科学

一、引言

75年前的中国“抗战已获胜利,自应迈进于和平建设之途,然环顾国内,其纷乱舛错之状况,实有令人不胜其忧惧者。”[1]重庆一批关注时局忧心国家前途的科技文教界高级知识分子在“民主科学座谈会”基础上,于中国共产党的引导和帮助下,[2]“本‘五四’的精神,为民主与科学之实现而努力,始终不懈”[1]而宣告创建九三学社。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民主与科学的执着追求是九三学社与生俱来的鲜明本色,它彰显了九三学社的“灵魂之美”。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渐进改革引起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新形势、新局面,九三学社应该始终坚持创建时的“灵魂之美”。

二、九三学社“灵魂之美”的必然选择

“五四”精神是伟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许德珩、潘菽等九三学社创始人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许德珩更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及“五四宣言”起草者,这就注定了九三学社与“五四”运动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成立周年发表的《纪念“五四”宣言》中明确指出“缘本社之成立于‘五四’,是经过一番考虑的”。[3]

另一方面,九三学社的创始人都是科技文教界高级知识分子,“早年都曾投身于推翻封建统治和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斗争,都曾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主与科学,是他们遵奉的圭臬和崇高的精神指向。”[4]他们有强烈爱国情怀、怀揣“知识报国”之理想,这就天然注定九三学社的“爱国民主科学”宗旨是发自灵魂深处的选择,这选择既助推了国家的复兴,也彰显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体现了九三学社的“灵魂之美”。

三、“灵魂之美”面临的挑战

(一)社员主体界别占比逐年下降

九三学社的主体界别是“高等院校”“工程技术”“医药卫生”“科学研究”,从刚刚成立时社员几乎100%是主体界别到2019年降为74.63%。[5]近些年来九三学社与其他民主党派有界别模糊的趋势。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新时期有些群体比较难界定界别;二是对自身职能过分侧重参政。党派之间在干部任职上多少有“掰手腕”心态,为了有更多行政后备干部储备,各党派都在拿30%的“其他”社会领域、阶层范畴的成员大做文章;三是少数地方组织在组织发展上不能顾及党派特色,追求履职“大而全”,出现大量跨界别发展成员现象,甚至出现一名优秀无党派人才被多个民主党派争先发展的现象。

(二)高端代表人士衰减明显

九三学社一路走来,在科技领域是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云集了多位在中国乃至世界影响颇大的科技巨擘,被誉“院士大户”,先后拥有18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成员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80年在当选的40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九三学社社员几乎占总数的四分之一。1981年,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会的学部委员共400名,其中有九三学社社员94名。

1997年,九三学社社员中有“两院”院士80人,2008有64人,2020有62人。[6]

近40年来,九三学社社员人数增加了40多倍,但两院院士减少超过三分之一。

(三)组织管理难度大

九三学社共有地方组织300多个(含省组织、省辖市级组织、县级组织),社员总数17万多人。[5]组织是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一方面说明了九三学社事业兴旺发达,另一方面队伍大了也不好带,在组织的合力及凝聚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业余办党”的现状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组织凝聚力,优秀社员往往都是单位主力,繁重的工作限制了他们参加九三学社组织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地方组织活动参加人数很难超过半数参加,常委会召开常以“电话参加”满足人数要求;二是教育培训面窄,虽然每年社中央、各级地方组织都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但参加的往往集中在“骨干社员”,大部分社员不能接受系统集中培训;三是地方组织的联系较少,很多地方组织,特别是市级地方组织,大家“老死不相往来”,实际上地方组织的职能相同,有很多资源可以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四是社员思想教育离散,凝聚力主要源泉是思想认同,思想认同的前提是思想教育,九三学社对社员的思想教育更多是集中在各地方组织根据自身的理解和需要用几次活动进行教育,社员若想进一步学习,或者组织想进一步了解社员学习和思想状况都不容易。

四、永葆民主党派“灵魂之美”的几点思考

(一)把好入口关

九三学社的入口门槛是保证九三特色的第一道“防火墙”,所以不管社会阶层如何变化,九三学社的主体界别特别必须保持,这是九三学社永葆青春活力的生命线。九三学社组织发展要以“三个为主”为标准,体现其在民主党派的整体特色。一是要守住知识底线。在九三前辈的光芒之下,社会有“加入九三学社要求很高”“九三学社社员素质高”的好口碑,这是九三学社的一笔财富,当代九三人有责任守住这笔财富。发展新社员时,在讲政治的前提下,要把好“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这一主线,即使是发展30%的“其他”社会领域、阶层范畴的成员,也应对其学历等有所要求,曾经就有某些地方组织发展一些无明显代表性的医院普通护士(中专毕业)而被社会上的人感慨“这也是九三的!”二是要确保九三认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政党成员,大家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为对本党宗旨(党章社章)的认同,为了这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这是组织凝聚力的关键所在,如果新社员对于九三学社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本社的科技特色等都不了解或不认同,那注定他只能游离于组织边缘。九三学社某地方组织了解到当地一年轻私营企业家,由于他从外地回乡创业有成效,当地主要领导多次到他企业调研,九三学社一头热地发展他加入九三学社,他根本不了解九三学社,缺乏组织认同,加入后从未参加九三学社的组织活动。了解申请入社积极分子对入社初衷、对九三学社的认识,确保大家是“同类人”在组织发展中应特别重视;三是要做好培训。为九三学社输送“合格品”。每个人都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为使新社员更好融入九三学社大家庭,通过有针对性培训锻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集中学习政党知识、统战知识、九三学社的历史和传统、社员的权利义务及如何履职等使新社员由“懵懂”到“透彻”。

(二)竖起标杆,确保组织高度

古语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决定九三学社的高度在于九三学社有什么人,什么“高人”,九三学社从建社起就有科技之基因,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在加强九三学社组织建设中,应善于在“科技”的基因中树立标杆。无论知识分子如何分化,其主要的价值认同还是相对稳定的,其交往的圈子是相对固定的,其对“科学与民主”是普遍向往的,这是当下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形势下我们做好领军型高端人才工作的有利因素。除了常规的发展新成员外,要特别注重感染影响身边人,发展身边人。一方面在九三学社中央要注重引导在相关科技领域影响力大的社员通过个人学术和人格魅力感染自己的学生、同事、朋友及家里人,播撒下九三的种子,九三学社曾经有不少院士、教授的身边人受其魅力影响坚定要求加入九三学社,并最终成长成为科技精英,九三标杆;另一方面九三学社基层组织要注意发展本地区的基层科技领军人物,使科技人才在九三学社形成百家争鸣、千帆竞发的繁荣景象。

(三)实现组织建设的智慧管理,永葆鲜明的组织特色

作为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九三学社,理应也必须在管理中体现科技特色。对于当代社会阶层结构变化,九三学社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加以应对。当前,九三学社在组织发展上一般是由地方组织吸收后报省级组织审批,地方组织有较大的主动性,省级组织难以在发展成员的各环节进行监控,地方组织通过的积极分子,省级组织一般会同意,不利于保持九三特色。

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应用如火如荼,建立基于九三学社数据的智慧社务管理系统可以使组织更准确了解社员结构及界别特色,更及时掌握组织发展的动态,准确引导地方组织有针对性发展社员。在系统建立的智慧分析决策管理模块可以结合社员结构、九三界别特色等对组织数据进行一体化的深度融合,然后通过数据挖掘、知识转化、智慧创造等手段为组织发展提供宏观决策支持;系统中的风险预警模块可以对基层组织正在考察中的积极分子进行实时监控,对发展的流程是否规范、积极分子的界别特色是否合乎社组织要求,全社所有考察中的积极分子的界别占比是否合乎社中央的计划等内容进行预警监控,及时指导基层组织发展新社员;系统中的地方组织智慧管理模块可以可视化地对各地方组织的社员组成、每年新社员结构等进行智慧分析,指导地方组织更好通过组织发展保持自身特色。

(四)用好“社员之家”APP,加强九三学社的自我提升

为改变九三学社传统自我提升是逐级的、单向的、点状的,及难以掌握全面的现状。可以借鉴中国共产党开发使用“学习强国”的成功经验,使广大基层的社员更好地接受到九三学社党内系统化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当前九三学社社中央可利用“社员之家”APP日渐普及的契机,不断完善“社员之家”APP功能,着力丰富内容,以此打通九三学社在自我教育和自我思想提升中的梗阻,使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扁平化。一方面,社中央经统筹安排,既可以有针对性地集中优势资源直接面对所有社员进行面上教育和思想提升,也可以对特定领域成员进行点上教育和思想提升,这些资源可以实时与点播并存,实现全天候、零距离学习和交流,有效避免各基层组织上一级组织资源参差不齐且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双向互动的功能,畅通社员与组织的渠道,社员可以通过系统实时就组织的思想建设、学习和思想提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社组织发展尽力,也可以与相关的学者、专家及其他社员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社中央或地方组织也可以通过论坛、投票、问卷等方式了解本社员的思想动态及正确的有效需求,为进一步做好组织建设提供参考。

五、结语

爱国民主科学是九三学社接续传承的优良传统,彰显九三学社的“灵魂之美”,九三学社需永葆这份“灵魂之美”,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和情怀,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奉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作者介绍:刘星毅,九三学社钦州市委专职副主委,副教授。